智慧

 

 撰稿人:陳瓊璀

 

智慧是指對事理的是非、邪正,具有了解、判斷、抉擇的精神作用。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這些理解力、判斷力、抉擇力有不同層次,能幫助我們面對或化解不同的問題,可運用在世俗的生活中幫助我們化解生活上遇到的困難, 或幫助我們在生命路途上遇到的各種煩惱,這種智慧甚至對人生、宇宙具超越的卓見與洞達,能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及我們的生命指示正確的方向, 帶引我們走向超越的領域,以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涅槃境界。佛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自己在青壯之年,放棄王位及俗世間一切的五欲 (色聲香味觸)享受,目的就是為了找尋智慧之路,找尋一條可以達至智慧、達至覺悟、達至涅槃的道路;由此可見,智慧在佛教中是何等重要, 因此在佛教中每以明燈、眼目而譬喻之。佛陀的教法,無論是義理或實踐的修行方法,無一不是對向著這一目標,佛陀一生對弟子的教法無數, 無不透露著智慧之光,這些教法大致地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世間法的智慧,一類是出世間法的智慧。在佛陀的弟子當中,大至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在俗世間生活的弟子,一類是出家修行的弟子;對俗家人弟子的教化中,佛陀教導他們必須對俗世間法有所了解, 對我們生活的社會必須有所認識,學習社會上的各門科學,例如各種語言文字的知識、各種工巧技能的知識、各種醫藥治療的知識, 各種邏輯思維方法的知識,各種宗教哲學上的知識。然而所有這些俗世間各種各樣的知識,都不能真正幫助我們達至涅槃的境界, 只有出世間法的智慧才能帶領我們走向超越的領域。佛陀時時教導他的弟子,如果要達至涅槃境界的話, 必須如實地了解我們的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生活的世間又是怎麼一回事,假如在我們的生命中, 在我們的生活中仍有一絲一毫的自我觀念的話,即仍有執著,仍有各種情緒的波動,在這種情形下是無法認識真理的,只有完全拋開自我的觀念, 忘我地實踐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行這六個項目,只有圓滿地做好這六項工作,才可以令我們見到真理。 這六個實踐的項目在佛教的術語中稱為六度。而在實踐六度的時候則以智慧為眼目,指引我們行布施時能做到圓滿地布施, 圓滿地實行持戒,乃至圓滿地如實地洞察了知整個生命與宇宙的關係,這樣才能徹底地斷除由自我觀念所產生的煩惱,這樣才能把握最高真理。 在修習智慧的時候大致可以從三方面修習,在佛教的術語中稱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聞所成慧除了學習上述所說的俗世間各種各樣的知識外,還應學習六個實踐的項目;思所成慧是在聞所成的各種知識中加以思惟抉擇, 以佛陀所教導的正見正思惟作依歸;修所成慧是在聞思所成慧之中以正念正定修習,在此中親自體證物我兩忘,超越時間空間的領域, 這樣才可以被尊稱為具有智慧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