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必具的觀念  

       德祒法師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慧瑩師父在旅居台灣期間,應邀為花蓮靜思精舍常住開示,深入淺出,闡述出家的意義。開示內容由德祒法師記錄整理成文,是本期不容錯過的文章。

各位師父,各位居士,本來我想我沒有什麼可以開示的,今天我的身體也不很好,清早起來就流鼻水,還有腸子也不聽招呼,可是,悅師父很誠懇的要我來跟大家講講話,假如我硬是不聽話,好像沒有人情,不好意思,所以,雖然是身體不太好,還是跟大家聊聊天,不算開示。

其實,我自己的身體不好,自己的身體已經給我開示了,我沒有東西向大家開示,反而我的身體已經給我開示了,開示什麼呢?「有身是苦」,有這個身體就是苦。所以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因為有身才有大患,老子這個道理很接近佛法,假如我沒有這個身體,還有什麼可患呢?有什麼災難呢?一切痛苦都是由這個身體而來的。

我們學佛的人雖然知道有身為苦,佛經上也說,身體是可厭,可患,應該要厭,要離欲,寂滅,這是出家人的觀念。雖然身是苦本,不值得寶愛它,可是,我們的父母把我們生育下來,社會培育我們長大成人,我們對這個身體雖不應寶愛,可是,既然受了父母的恩德,社會的恩德,我們還受了三寶的恩德,我們對這個身體,還是要好好的利用,善用,不要浪費。我們這裡是什麼東西都回收,沒有用的東西都要回收,都要環保,都要廢物利用,何況是我們的父母、社會,生育、養育、教育我們長大成人,哪裡可以不善用,不利用呢?所以,雖然在佛法來講,我們這個身體是苦聚,純大苦聚集,沒有什麼好寶愛的。可是,應該要好好的善用利用,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知道病是不可免的,雖然是不可免,但是我們跟俗家人不同,俗家人身苦,心也苦,我們學佛的人要學到「身苦,心不苦」,跟在家人是不同的。

像我們的導師,我們的師父,你們叫師公,導師他一生下來不久就生很大的病,一生之中身體很虛弱,現在更是不斷地有病。可是,他一直都善用身體,善用智慧,寫出很多很多的理論,教育我們,啟示我們很多真理,發揮很大的作用,感化天下很多的眾生。現在,雖然他身苦,可是他心不苦,他真正是做到「身苦,心不苦」。這是出家人一定要學習的,這是從身體方面講起。

1.   出家人須知(四預流支)

講到開示佛法,我想你們各位師父們,每一個人腦海裡面的佛法可能比我還要多,還要充滿。為什麼呢?你們的證嚴上人天天講,天天講,講很多,一年三百六十天就講三百六十場,你們聽十年就聽了三千六百場。還有早上、中午、晚上都有廣播,還有大愛電視臺也有,你們聽了很多。佛教裡面學佛的條件,叫四預流支,四種成為聖人之流的條件,我想你們應該都很熟悉了。一.親近善士。二.多聞正法。三.如理思惟。四.法隨法行。這四個條件,我想你們起碼已經具足兩個,後面兩個要你們自己才知道。第一個,「親近善士」,這個你們已經有了,你們的證嚴上人就是善士,善士就是善知識,可以幫助你進步,幫助你修行,指導你走上正路,這就是善知識,你們的上人就是最好的善知識。現在師公也來這裡住,也是你們的大善知識。你們的同修,各位師父,共住一處,可以互相勉勵,互相教育,也是互相做善知識,你們有很多善知識。親近善士,第一個條件,你們已經具足了,是不是?承認不承認呢?無可置疑,已經具足了「親近善士」。

還有「多聞正法」,你們也具足了。你們天天聽,一天聽好多次,一年就聽幾千次,十年就聽幾萬次。「多聞正法」,你們也具足了。兩個條件都具足了。還有,「如理思惟」,這個我不能知道,因為我沒有他心通,不能知道你們有沒有如理思惟。不是聽了就算了,還要自己領會道理,領會了,還要如理思惟。思惟這個道理明白了沒有,自己能不能依著實行,能做到多少,道理通達不通達,自己要如理思惟,假如不很通達,自己要再去研究。第四個條件,「法隨法行」,「法」,就是如法,很如法的隨順聽來的道理,照著法去實行、實踐,叫「法隨法行」。你們有沒有照所聽到的道理,所明白的道理去實行、實踐,也是各位自己才曉得,我沒有他心通,我不曉得。我想你們一定會做到的。

以上,這四個條件,是四種參預聖人之流的條件,叫「四預流支」。因為我們出家人都想轉凡成聖,不願意永遠是凡夫,所以才出家修行的。這四預流支,我們既然很明顯的具足前面兩個,後面兩個,應該有些是有成績的,假如成績少的,就要繼續努力。所以,我看你們很有福報,是非常的有福,有慧的人,很值得讚歎、恭喜的。

2.   出家的意義及價值

我因為身體不太好,可能不能講得太長,同時,我的國語講不好,台灣話又不會講,我是一九五八年曾經來新竹一同寺,我們的導師在壹同寺辦新竹女子佛學院,我從一九五八年住到六O年,然後到台北,慧日講堂開幕後,六一年我就回香港。住了三年,不會講台灣話,沒有機會學。那時候講的國語可能比現在好一點點,我回香港四十三年了,偶而才來台灣住幾天。我自己也很笨,所以國語講不好,發音,輕重,高低都會有錯誤,可能讓你們聽的很辛苦,會不會?虐待你們的耳朵,很對不起。可能講錯了,會讓你們發笑,會笑起來了,不知道講什麼,這個要請大家原諒。因為我的國語講不好,我也不想太虐待你們的耳朵,所以也不想講太長。悅師父對我說,要我對出家眾講講話,我也是出家人,各位也是出家師父,還有一些在家居士,大多已是「準出家」了,預備要出家的。

我要講什麼呢,我就講講出家的意義,好不好?就從出家的價值說起。你們知道「家」字的寫法,上面是一個寶蓋頭,下面是一個「豕」,「豕」就是豬,在家人天天吃豬肉的豬,農場、牧場養了很多的豬。豬,天天都要吃的很多,吃的很飽,把身體養的很胖,可是生活沒有自由,要在豬欄裡面,不得自由自在。寶蓋頭,表示用一個蓋蓋把豬蓋住,表示豬很不自由自在。吃胖了,再被人殺、剝皮、吃肉,很苦的。「家」這個字表示在家裡很不自由,很不自在,要修行求解脫的話,有很多障礙,很多掛礙,是不是啊?不能很自由的修行,求解脫。也不容易斷煩惱,有很多障礙。所以,真正想修行求解脫的話,就要出家,離開家庭。有很多人不懂得出家的意義,像小孩子就更不懂。我以前在香港小學教書,我對小朋友說:「我是出家人。」小朋友說:「我們都是出家人。」什麼道理呢,他說:「我現在沒有在家裡啊!我現在不是離開家裡了嗎,沒有在家,就是出了家。」他是這樣解釋的。其實,出家有很深長的意義。出家,是離開家,不但是形式上的離開家,不是說,我離開俗家的家庭,把頭髮剃掉,把出家衣服穿上了,我住在寺廟裡面,早晚課誦,我吃素啊,這樣就算出家了嗎?算不算?這是一種形式、外表,不能說這樣就算是出家了。

所以,出家是擺脫俗家的困擾,捨棄俗家的障礙,還有對俗情要看的很輕,對俗家的「眷屬愛」要捨棄。有些人,出了家,眷屬愛還是很重。父母啊,兒女啊,兄弟姊妹啊,那些有組織家庭的,對丈夫、妻子啊,眷屬愛還很重。出家人要捨棄眷屬愛,俗情要減輕,假如俗情重,道味就輕,就像天平的兩頭,一頭重,一頭就輕,俗情重的,道味就輕。假如我們很用心學佛,道味重,俗情就輕,一定是這樣的。假如我們出了家,還是俗情很重,眷屬愛很重,這樣就不算出家。有些人,出了家,還天天掛念俗家的眷屬,天天回憶以前在家裡是怎麽樣享受,還想到以前的很多恩恩怨怨,很多事情。有時候很歡喜,有時候很煩惱,假如出了家還有這些念頭,那就不算出家,是不是呢?所以,真正的出家,應該說,不但是形式上扮個相就算了,真正的出家,還要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家」的意思就是束縛,讓我們不自在,不自由。煩惱,就是貪、瞋、癡、矯慢、嫉妒種種煩惱,讓我們不自在,不自由,很束縛我們的心,所以,真的出家要出煩惱家。

因為出煩惱家,斷了煩惱,即是出三界家,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綁著我們,讓我們流轉在生死的圈子內。所以,出家要斷煩惱,出三界,要有這樣的目的,有這種的要求,這才是出家的心。出家,不但是身出家,同時心也要出家,應該是身心俱出家,這樣才好。有人身出家,有人心出家,有人身心俱出家,有人身心俱不出家,這叫做「四料簡」,你們說哪一種最好?四種之中,最好的應該是身心俱出家,身出家,心也同時出家,身心俱出家最好。身不受束縛,心也不受束縛,身自由自在,心也自由自在,這是最好的。其次,寧願「心出家」,假如身出家,心不出家,這樣好不好?寧願心出家,身不出家,還比身出家,心不出家好一點。如果,身心俱不出家,就是一般世俗人,一般世俗人是身不出家,心也是念念不離眷屬愛,念念不離五欲享受,就是身心俱不出家。身心俱不出家,不是我們的理想,可是,比較之下,比身出家,心不出家好,是不是好一點呢?所以我們出家人要常常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心出家,要反省自己,要警惕自己身出家,心也要同時出家。要擺脫種種煩惱,放棄種種執著,這樣才可以身心俱出家。

同時,我們從出家那一天開始,我們就跟俗家人的觀念完全不同了。有些人不懂,以為出家人還不是一樣有一個頭,兩隻手,兩隻腳,還不是兩個耳朵,兩個眼睛,一個嘴巴,一個鼻子,還不是要吃飯,要睡覺,又有什麼分別?有些不懂的人就會這樣講。是不是沒有很大的分別呢?應該有很大的分別啊,是不是?雖然,兩隻手,兩隻腳,五官,人人都是這樣,可是,在觀念上,認識上,應該有很大的分別。我們從出家的那一天開始,我們就要知道,我現在是出家了,跟俗家人完全不同,放棄俗家所有的「眷屬愛」,拋棄俗家以前所有的享受,以前一切的恩恩怨怨,全部都要忘掉。那我們要怎樣做呢?我們要全身、全心,如果有財物的話,財物、身心,所有一切的一切,從今天開始,全部要奉獻給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沒有我了,也沒有我的東西(我所)了。一切財物都不是我的,一切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連這個身,這個心,也不是我的了。為什麼呢?已經奉獻了,奉獻給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了,沒有我,沒有財物,沒有身,沒有心了,已經全部奉獻了。有這個觀念才算是出家。

有人想:假如說不要「眷屬愛」,那父母、親屬他們有苦難,也不念他們嗎?也不幫助他們嗎?這樣,豈不是很不近人情嗎?會不會這樣?當然不會。我們對一切眾生都要愛護、救濟,哪裡會知道家裡的父母眷屬他們有苦難,而可以不管呢?當然不可以。不是說我們放棄俗家,他們有難,也不關我的事,因為我已經奉獻給三寶了!不能這樣想。只是對那些俗家的眷屬,我雖然出家了,我也要救濟他,這是應該的。一般眾生尚且要救濟,何況是自己家裡的人有苦難,怎樣可以不救濟呢?可是,在觀念上,要這樣想:他們也是眾生的一分子,不是因為是親人就特別照顧。一切眾生,我們要愛護,救濟,當然,家裡的父母、親眷有困難,也一樣要像對一般眾生一樣,平等的愛護及救濟。

3.   出家人受供養應該有的觀念

比丘在佛制時,都是托缽化飯,都要受供養。施主供養我們,我們要知道,施主為什麼要供養我呢?是因為我是修行人,我要超脫三界,我要斷煩惱,我要了生死,我要轉凡成聖,我要修種種的功德,所以施主來供養我。我受施主的供養,我要慚愧,要精進修行,報答施主。假如父母、兒女、兄弟姊妹來供養我呢,也是同樣的觀念,他們也是施主,也是護法,一樣要感恩,還要精進修行來報答他們。不是說,他是我的眷屬,他供養我是應該的,我小時候還不是父母養大的,他們現在要供養我,也是當然的。不能這樣想,你已經出家了,他們也算是護法,我一樣要精進修行,生慚愧心,努力修行來斷煩惱,了生死,來報答他們的恩德,這是出家人應該有的觀念,我想大家都已經曉得了。

4.「乞士」、「怖魔」、「破惡

我想,你們上人講了這麼多,我講的都是「老生常談」,沒有什麼價值,你們聽的很熟悉了,我沒有什麼好東西供養大家,只是講,我所想到的,觀察到的,體驗到的,就同大家分享。我們出家,在佛教有特定名稱,佛弟子有四眾弟子,在家二眾,出家二眾,詳細一點,出家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在家有優婆塞、優婆夷。我們是出家二眾之一的比丘尼,大家應該都知道,比丘是男眾,比丘尼是女比丘,印度不但有比丘、比丘尼,還有和尚、和尚尼,是自己的親教師才叫和尚,女眾就叫「和尚尼」。

一般都知道有比丘、比丘尼,不知道有和尚、和尚尼,稱呼自己的親教師,像羅侯羅、均頭沙彌稱呼舍利弗為「和尚」,就是這個道理,是親教師。你們的上人就是你們的親教師,是和尚尼。現在來詮釋一下「比丘」這個名詞,「比丘」這個名詞翻譯成什麼?你們應該知道,真正的翻譯是一個,附帶的有兩個。真正的翻譯是「乞士」,比丘、比丘尼都是「乞士」,這是主要的,還有附帶的「怖魔」、「破惡」。為什麼叫「乞士」呢?因為佛制時代,凡是出家人都要出去托缽化食,每天早上出去托缽,是乞來的。有時候有人請到家裡去供養的,但是很少,大部份是每天要出去乞食。他們認為供養出家人,供養修行人有很大的功德。他們都有這種觀念,所以每天都準備要供養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受人供養?因為佛制不許開伙炊,不可以自己煮東西,所以要出去托缽。這個辦法很好,因為有東西又怕生蟲,又怕發霉,很麻煩,托缽是最自在,最安樂,所以,佛制這個辦法是很好的。乞食還有很多好處,可以降伏自己的貪欲心、驕慢心,又可以與民間種福田。

應該想想,佛是太子出家,有很多國王、大臣、貴族、王子,出家了都一律平等要托缽化食。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這是佛制的戒律。「乞」的意思是「上乞佛法,資養慧命,下乞眾生之食,維持色身。」色身沒有東西吃,就不能長養,不能生活,所以,下乞眾生之食,維持這個色身。但更重要的條件是「上乞諸佛之法長養慧命」。我們出家,不但要養色身,還要養慧命,這是更重要的。所以,我們要修學佛法,明白佛法,奉行佛法,依法修行。除了自己個人奉行佛法之外,還要通達佛法,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都是我們的責任。這個是「乞士」的意義。

還有「怖魔」,你知道為什麼「怖魔」?怖就是恐怖,魔就是大自在天的天魔。我們出家了,天魔會恐怖喔,為什麼呢?在經典裡面說,一個人剃頭出家,天魔就會很恐怖,因為天魔的觀念,他認為三界裡面生死流轉的眾生都是魔王的子孫,魔子魔孫,是他的眷屬。假如出家了,就會修行,就會斷煩惱,解脫生死,出了三界,他就少了一個魔子魔孫,少了一個眷屬,他會很不高興,所以會怖畏。不但你一個人會解脫生死,你還會教很多人解脫生死,他就會少了很多魔子魔孫,所以他很恐怖,魔宮也會震動。因為四王天會有夜叉高唱「某國某縣某村,什麼名子,現在要出家了」,一直唱到上至天魔聽到,魔宮都震動了。這不是小事情,出家是很隆重,很莊嚴的事,魔宮都震動了,是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呢。

有些人以為出家是小事情,尤其是廣東、香港那裡,有很多人對出家人都不懂得尊重,台灣還好,一般人都會尊重出家人。這麼大的事情,連魔王都會震驚,都會恐怖,怕你會出三界,了生死。所以我們是不是要精進修行,假如我們不精進修行,只是扮一個相,裝一個外表,天魔會恐怖嗎?他會轉為歡喜,他會笑喔,他不會恐怖,因為你不精進修行,只貪愛施主的供養,一定不能出三界,魔就會很歡喜喔。我們出家了,出家就是怖魔,就要精進修行,要讓魔一直恐怖到底,不要讓他半路歡喜,我們不要半路退心、放逸、懈怠,要不然就會讓魔半路歡喜,是不是啊!

還有一個名詞,「破惡」。破除惡業惡行,什麼叫惡?十惡。身口意就有十惡,惡有很多,大概來說有十惡。身惡有殺、盜、婬,口惡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四種口業。還有內心的惡,你們曉得了,貪欲、瞋恚、愚癡。愚癡有時候也譯成「邪見」,是一樣的。身三種,口四種,心有三種,一共是十惡。假如我們三業不犯十惡,身口意都清淨了。煩惱有很多,貪、瞋、癡是最重要的三毒,三種根本的惡。能除貪、瞋、癡,其他的,口惡,身惡都會破除。所以,僧袋上都有寫著「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不是呢?「破惡」是破什麼?主要是破除我們的煩惱,煩惱最主要的是三毒。貪、瞋、癡從哪裡來?從我執來,執著有我。有「我」,就有「我所」,以為這個身心就是「我」,其他許多東西是我所有的,叫「我所」。例如:我的杯子,我的家具等等,有我,就有我所,就有很多執著。有執著,就引起很多其他的煩惱,這個我執就是煩惱的根源。

「破惡」,普通來講就是破除十惡。其實主要是要破除我執,執著我,執著我所,這是最嚴重的煩惱。能破我,我所,那貪、瞋、癡就能很順利的破除。這是「破惡」,破除心裡的壞習氣。煩惱,最根本的是貪、瞋、癡,還有其他的枝末煩惱,都要破除。破我執,破貪、瞋、癡,這是破惡最重要的。要修戒定慧才可以破除,不是說,我要破就能破除,不修戒,不修定,不修慧,沒有辦法破除的。

「比丘」這三個名詞,同「阿羅漢」三個譯義恰好是相對的,你們應該有聽過,「比丘」翻譯三個名詞,「阿羅漢」也翻譯三個名詞。比丘是因,修行成功解脫了,在佛世,是成為阿羅漢,後來有了大乘法,才有成佛之說。當時,比丘修行,都說要證阿羅漢果,比丘這個是因中的名詞,跟果上的阿羅漢,三個名詞是相對的。怎麼樣相對呢?你們有聽過了吧。先講「乞士」,在比丘的身份是乞士,可是,成了阿羅漢,阿羅漢還是要托缽乞食,可是他的資格就不同了,身份不同了。他叫什麼呢?叫「應供」,他應該受供養的,不是不應該的。

那我們沒有成為阿羅漢,也沒有三果、二果、初果,我們是凡夫,也要托缽乞化;不是應供,那怎麼辦呢?就要精進修行囉,要精進修行,要鞭策自己,勉勵自己,一定要決心修到「應供」的資格,才能報答施主的恩德。達不到這個資格,就是對不起施主了,一定要鼓勵自己修行到應供,破除所有的煩惱,有智慧,見真理,破煩惱,了生死。

修定修的深一點的,有三明六通,修得不很深的,有初襌定,常常修止觀,通達空的道理,明白無我、無常,破除無明,也可以有智慧,得證真理,也可以成為慧解脫阿羅漢,那都可以叫「應供」。好一點的,就是心解脫,慧解脫,名叫俱解脫。即使是「慧解脫」阿羅漢,也可以叫做「應供」。我們還沒有到達這個時期,所以要很精進,很努力,不能懈怠,不能放逸。若是大乘人,就期待自己現在行菩薩道,將來能成佛。但佛在世時,聲聞人是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目標,在因中是「乞士」,在果上,到了成功的時候就是「應供」。雖然還是要托缽,但是,已經脫離了乞士的身份,已經是應供,受供養是當然的,連謝謝都可以不用說。

佛法裡有三果、二果、初果,如果沒有成為阿羅漢,就不叫應供。這在佛經裡面稱為「子用住」,是居於「子用住」的地位,就是用兒子的東西。初果聖人以上受供養,好像用兒子的東西。用了,不用還,不必負債。可是,也要說一聲「謝謝」。到了阿羅漢,連一聲「謝謝」都不用說了。假如還是凡夫,還沒有證初果,但是,一定要維持生命,所以要托缽啊,這叫做「負債住」,這是要還債的。要怎麼還呢?要精進修行。目標要轉凡成聖,成了聖人,就不要還債了。用兒子的東西,不要還。凡夫比丘,還是「負債住」,所以要很精進,很努力修行,一點都不能放逸,要念念期待自己轉凡成聖,對自己要很嚴格,要管束自己。此外,還有最壞的一種,犯戒比丘,他犯了戒,還是捧著缽出去乞食,那怎麼辦呢?這叫做「賊住」,居於賊的地位,這是有罪過的。像盜匪似的,不但負債而且有罪過,所以叫「賊住」。所以我們出家,修行的責任很重要,我們的責任就是自利利他,對自己來說是奉行佛法,精進修行,對眾生來說,要弘揚佛法,普利眾生。(報眾生恩)

5.   僧寶的意義

上面說過,「比丘」三個譯義跟「阿羅漢」三義恰好相對的,因中「乞士」,果上是「應供」;因中「破惡」,果上是「殺賊」(殺煩惱賊);因中「怖魔」,果上是「無生」(不再受生死)。一般人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寶,佛是福慧雙足,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無量無邊功德圓滿,所以我們應該皈依,應該以佛為模範,學習佛陀,皈向佛陀,依靠佛陀。皈依法寶,法,是真理,是佛陀經過長期的修行,大覺大悟,悟出來的真理,教導我們怎麼解脫,了生死。

大乘經裡還教我們怎麼行菩薩道,怎麼成佛。真理是法寶,佛陀悟證的真理,是緣起性空。教我們如何修行的方法,都是法寶。法寶很重要,沒有法寶,我們沒有辦法修行,沒有辦法見真理,所以當然要皈依法寶。僧寶,有菩薩僧、賢聖僧、阿羅漢,初果、二果、三果,都是聖人,我們都要向他們學習,當然應該要皈依。不但應該要皈依聖賢僧寶,還包括凡夫僧。為什麼呢?凡夫僧又不是聖人,怎麼會值得皈依呢?這不是指一個人而言,僧,起碼要四個人以上,僧團都是幾百人,幾千人,佛陀時代,僧團有幾千人,現在你們也有一百多人,你們是一個僧團。為什麼值得皈依呢?因為僧團有「六和敬」。六和共住,可以「住持佛法」。六和,你們應該很熟悉了。

很容易記住,身、口、意、見、戒、利,「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同解」。我們要身、口、意都能做到很和合,大眾共住,和合融融,大家互相教育,互相幫助,互相勉勵,很和氣,不會打架,就是身和。「口和無諍」,沒有爭吵。「意和同悅」,意就是心,不是口和心不和,心也要和,大家的意見相同,就和了,和就歡喜了。「利和同均」,有什麼東西都要平均分配,不會一個多,一個少,佛制時,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缽,三件衣,什麼東西都是平等的,人家來供養,都很平均,不會有不平等的現象,這叫「利和同均」。還有「戒和同遵」,受比丘戒,要守這麼多條戒,大家都要同遵,不是我要守,你不要守,那就不是戒和同遵了。戒是大家都要守的,所以犯了戒就要懺悔,懺悔就清淨,懺悔就安樂,要檢舉,要懺悔。「見和同解」,見,就是見解,見到的道理,像「無常」、「無我」的道理,大家同一種認識,同一種了解,那就會和了。如果你說「無常」,我說「恆常」,常恆不變。你說「無我」,我說「有我」,見解就不和了。能做到「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同解」這三個根本,表現在身、口、意,自然就會和合了,和合融融,一切無礙。所以「僧伽」翻譯為「和合眾」。一個團體,要和合才能安樂,安樂才能清淨。這樣的團體,是值得恭敬的,所以要皈依僧伽。

6.   結語

你們這裡是很好的僧團,我看起來,大家都很和合,各有所長,各盡所能,都是合作無間,很融和。每一位師父都很慈悲,很有服務精神,很有大愛精神,這是上人教出來的。六和共住,是佛教才有,外道是沒有的。你們上人所訓示的「感恩」、「知足」、「包容」、「善解」,雖然是四項,其實已包括了六和共住的內容。如果你們能依照這四個標準去做的話,你們已經實行六和共住了。像「包容」、「善解」,就是「見和同解」,「意和同悅」;「知足」接近「利和同均」;「感恩」,可以貫通「身和同住」,「口和無諍」。都可以配合「六和敬」。所以,你們照著上人這四個標準去做,就做到六和敬了。佛陀入滅兩千五百多年後,能出現像你們這樣健全、和合的僧團,非常可貴。在當今這個世間上來講,就是人間淨土了。你們上人的慈悲、大愛的精神,都已融化在各位師父身心之上,我想:你們的上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們所有的師父,都是上人的化身,代代相傳,化化無窮,佛法就會普遍世界,成為人間淨土。這就要靠你們繼續努力,發揚光大。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