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班李振中同學

 

據唯識學派之基礎六經十一論等所說,一切法之本質或本身的狀態有三種自性,現舉經論如下:

 

《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說:「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說:「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圓成實自性。……謂諸法自性略有三種。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者,謂諸所有名言安立諸法自性,依假名言數數周遍,計度諸法而建立故。依他起自性者,謂眾緣生他力所起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說無性。圓成實自性者,謂如前說」。

 

從以上有關三自性的內容來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是對向於存在的相而說的。

 

遍計所執自性。遍計是普遍計度義,所執是指所緣的對象。人們對因緣所生的一切事物,只是看到浮現於主觀意識上的虛妄影像,見不到它本來的真相。不了解形形色色的影像是唯識所變的,卻把它執為心外實有的,而起種種的實我實法的差別。《唯識三十論》說:「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眾生於五蘊和合的假體而執為實我實法,這種遍計所執之實有法本不存在,所以說之為非有的,是空的。即眾生在日常生活中,從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接收到訊息後,由第六意識不斷地計度分別,認定其為真實。在這實有的感覺之下起貪瞋癡,喜愛的便不擇手段地去追求,但無論得到得不到都會引生苦惱,這是因為我們不能瞭解境非真實,只是由心識顯現而已。種種的執為實有的心態稱為顛倒妄想。

 

第七識攀緣第八識為實在有自我,此堅執影響到第六識,執有實在的我及實在的境。眾生的第六識和第七識剎那剎那中不離自我執,這種執著使人不能如理地透視所接觸到的事物,不能如實地瞭解到所有的萬法無非是心識所現。有了能知心和所知境,就有了分別人我、是非等種種矛盾。見聞覺知也都以「我」為出發點,隨著自己的好惡來辨別所遇之境。故知,眾生能知心就是在這種不實的狀態下周遍計度。

 

這種狀態就如在黑夜中見繩子而執為蛇也。眾生能知之心常常與無明煩惱相應,不能如實地認識到五蘊身是由色受想行識等組合而成的假體,而執著五蘊身為實在的我。所以,就會常常困於自我的顧戀中,生出強烈的自尊感,以致不能接受他人批評、不能接受委屈、亦不能接受挫折。

 

我們對於日常所見的境都是美則取,醜則棄,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境之美醜又是從何而來呢?唯識學說這是由我們內心的質素(清淨或雜染)所引發的。內心清淨所現的是莊嚴清淨境;內心雜染所現的自然是醜惡汚穢境。這是與善惡業種子的顯現有關,境的美醜是決定於善業或惡業的種子剌激名言種子時所起的現行。

 

如周遍計度的煩惱較少,則所現的境自然較清淨;如周遍計度的煩惱垢重,則所現的境肯定是矛盾重重的。因此,這周遍計度就是眾生未能見道的主因,如能不執實有我,不執實有法,自會超越周遍計度這種心理狀態。

 

依他起自性。依是依托,顯非獨立,他是眾緣,顯非自性;起是生起,顯非常住。一切有為現象都是依托眾緣而生,沒有一法是獨立、常住不變的自性,這個性質就叫「依他起性」。在《成唯識論》裏明文指出「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

 

眾緣是指種種條件。條件主要包括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及增上緣。所有一切法,都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才能生起,因此所有事物存在都不是一體性的,永常性的。法雖非是一體性及永恆性的,卻能依四個條件的和合而有其相狀及作用的顯現,在此相、用之上假說為某法之自性。例如木雕的佛像都有佛的相狀,其作用是令人對佛起尊敬心。因此,色法有色法的相狀,心法有心法的相狀。這種相、用假說為某法之自性的事物,是依仗他緣而有的,非自然而有的,名為依他起自性,如五根身、五塵境、心王、心所等等。此剎那存在之自性,是由眾緣所決定的,無實自體,可以稱之為非空,是幻有,屬世俗法。

 

根據這個觀點,唯識學認為遍計所執的我、法二執是無實自體亦無作用,所以是沒有的,是空的;如果執為實有,就是增益執。但是,依他起性是由四種條件和合而存在的現象,是有相有用的,所以是有的,非空的;如果執為實無,就是損減執。唯識這樣說,是為了防止眾生落於頑空或斷滅空。輕者,於一切善法態度消極,重者,則不辨別善惡,如說,墮惡道是空;行善是空,行惡也是空。這種態度很容易變成撥無因果,所以只能空掉遍計所執的有,而布施、持戒等的功德仍是有的。

 

圓成實自性。圓者,圓滿,是周遍義。真如體性周遍,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說是圓。成者,成就義,恆常義。真如體性恆常,不生不滅,所以說是成。實者,真實義,不虛妄義。真如體性真實,是無分別智所證境界,所以說是實,即是實有,屬真諦。

 

圓成實性,真實如常,其性凝然,非是假法,也非無法,它是一切事物的真實體性,是由人空、法空所顯的圓滿成就的諸法實性,也即是依他起的實體,諸法平等的真如。所以《解深密經》說:「云何諸法圓成實性,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識論》也說:「二空所顯的圓滿成就的諸法真實性,叫圓成實性」。誠然,圓成實性是沒有變異,凝然常住的實相理體,它是由依他起相上,徹底通達遍計所執性的「似義相永無有性」,離一異性而顯的中道一相,這就是諸法的圓成實性。

 

唯識三自性其中道義。由於三性不一不異的關係,結果成為唯識的中道。三性可說是一切事物各具之法相,同時能攝盡一切諸法,所以三性即是中道。因為遍計執,體性都無,所以非有,依他圓成,體性非無,所以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更就三性的一一性而言,也無不一一定具中道。以遍計的實體雖無,但在迷性心境上則有,所以說非空非有。依他起之體雖非無,乃是因緣的假有,非固定實有的存在,所以可說為非有非空。圓成實既是諸法實性,同時也存在著諸法實相,但其相狀無形,不可分別認識,所以也可說成非有非無。三性的一一性,各自具足非有非無,所以叫一性各具中道。大體而論,法界全體,都是中道;小而言之,一粒微塵,圓具三性,體即中道,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宇宙萬有皆歸識心之一法,所以也可總稱為一切法相唯識中道。

 

「三自性」,總括來說,其實即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三種心識狀態。能夠知道自己的心識狀態,那麼就可以藉修持的功能,來清淨自己的心識。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