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座聽後感
妙雲集讀書會 周玉蓮
在妙華新講堂連續五晚,舉辦了佛法講座。三位法師雖然各有主題,但全都是圍繞著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十二月十二日晚的講題是「人間佛教禪觀要義──兼論印順導師禪學思想之貢獻」,由性廣法師主講。
法師在禪修方面頗有經驗,她一開始就提出一些對學習禪修很有幫助的重點。她表示在修行系統中,很多人都修安般念,人們把它叫做數息觀,但在原本的梵文中,是没有數的意思,安般是出入息,念是專注的意思。在靜坐的時候,心比較安靜的就不用數,因為數是有名言概念,會把心擾亂。但是,心太散亂的話,那就要退而求其次數一數吧!若是心能夠靜下來時,就把數目字抛開,把注意力放在鼻息處。法師把禪法在過去與現在的發展有甚麽不同,以及漢傳、南傳、聲聞、中國佛教、大乘等等的變化作了詳細的講述與分析。她還介紹一本導師的著作「中國禪宗史」作為參考。
有一些人士,說導師天天在看書寫書,没有做修行的功夫,質疑他的修為與貢獻。法師說這是惡意的批評,學習禪修時必須有善知識指導,但經典的開導是修學的基礎,從文字中可以得到正見。再說,修行時没有修學的基礎,没有正確的觀念指導,那你閉上眼睛做甚麽?你以為做甚麽能得到解脫呢?所以,語言文字對修行啟發智慧是有很好的貢獻。到了「中國禪宗史」這本書面世後,導師的佛教思想是深廣而全面的看法才被肯定。
當要學習靜坐時,一定要清楚了解方向,古代大德一向以修心為必要。導師認為修身也很重要,如果一開始就觀心比較容易出問題,因為無常幻滅心是假象,不知如何去找也不知哪裡找?《金剛經》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法師說:「一開始就觀心是很容易走入唯心;無常幻滅心是假象,真常不滅的心又如何得知呢?這些問題對初學者是很困擾的。」法師認為應先依緣起論來說,觀身比較不容易出問題,當觀身的時候,不管是觀出入息或觀不淨身,都能察覺到它的無常變化,刹那刹那間在起生滅。但在觀身的同時也要著重觀心,因為身心是應該相互交感的,無心者無身,無身者無心。
導師提倡的人間佛教是利他的大乘思想,與漢傳中國佛教和聲聞的修行思想不一樣。聲聞是緣自身苦,發出離心修解脫心。菩薩在禪定中所緣的都是選擇利生法門,大乘是依眾生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導師認為在道場中靜坐禪修是基礎,走入人間並不是放棄修行,禪修的道場可以是十字街頭,因為對象是苦難的眾生,菩薩的定都在行、住、坐、卧中。古傳禪修方面多講及四禪八定,到大乘的時候就有講到三昧。法師以真實的事作為例子:話說在台灣有幾位佛教徒,在新年期間不去找娛樂,卻去了愛謢動物協會照顧動物,為牠們洗澡,天天掃狗糞,掃到一心不亂的三昧。聽眾笑聲四起,法師說:「這不是說笑的,她們真的在修行啊!你們可放心跟我學禪,我是不會叫你們去掃狗糞的。」又是一陣笑聲。
講到導師在禪學思想之貢獻時,她講得很謙虛,她說:「導師至少把中國佛教一直都往唯心修心的最秘密乘的道路上,把他拉回來,叫他實地一點,不要落入形而上學的形式上。」法師在台灣也有辦禪修課程,跟學生一起學四禪八定,這與聲聞没有分別。她說:「那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不會一輩子都坐在道場中,在這七天裡,我們要學會一點本事。禪場環境清靜,可以集中時間集中精神的鍛鍊身心,學習有次第的專心和正見的培養是比較有利。當有了本事,出來的時候,在毎一個工作崗位都能做到更投入更專心,像菩薩那樣能做到三昧。」她又拿學習駕駛作譬如:在台灣學駕駛先要在駕駛場學拉手掣、踏油、入波等,那只是學本事,要開車一定要走出道路上學。法師嘆息時間太短不能多講,只有十分鐘給我們答問。
法師說她會遂一解答我們的問題,因為各種禪法都是可以分析的。有聽眾問:到底靜坐時要不要閉上眼睛?法師答:「我不會告訴你要還是不要,但我會給你們分析。當眼睛張開時,眼可以見色,意可以知道眼所見的色。舉例:當你張開眼睛静坐時,看見前面有一個梵文字但又没有學過,像是鬼畫符。表面上對你没有構成名言槪念,但意識是會伴隨著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生起的心念的槪念。禪定是不具五識所現起的獨頭意識,禪的意思是單獨,定中獨頭。但是,當你十分疲倦昏沉時,唯有把眼睛張開。又或者你的定力能夠做到視而不見時,也可張開眼睛,否則,張開眼睛是不能入定的。」
另一位發問:「禪坐時是否一定要觀想?為甚麽我一點也想不到,連自己也察覺不到,一片空白?」法師打趣的說:「閉上眼睛黑黑的一片空白,你不是坐禪,是昏掉了。」笑聲四起。法師用開示的形式解答我們心中的疑問,她說坐禪時不一定要觀想,只要做到「制心一處」便可,久而久之,到有了定力時便可隨緣入觀。她認為人們不應一開始就說自己不會或很慢,好像給自己一個魔咒。要把這心魔解開,要告訴自己;不知道,但我會努力。法師說當五蓋現前時,的確很困難,但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有信心和恆心,早晚都坐一坐,定會一步步上進。講座結束前,她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學佛的路是很長的,不要懈怠啊!
性廣法師這次的演講,令我們在禪學上得到很大的啟蒙。我個人對法師十分讚歎;她旣年青,又有學問,又有深度,而且充滿活力。整個演講,在嚴肅的氣氛中又帶點活潑,像是告訴大眾,佛教旣不是老化也不是落伍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