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萍

 

許德慈老菩薩,出生于廣東番禺,今年九十三歲。她出生的年代,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所以,她的生母生下她之後,怕夫家嫌棄,因此時常流淚。她的祖母卻說:「不用哭,生女兒我反而重愛(廣東話的意思是更喜歡)。」因此,祖母為她取名為重愛。後來,她長大後,覺得「重」字筆劃太多,就把名字改為仲愛。

她父親原是生意人,所以,德慈早年的生活,也算過得去。她一共有八兄弟姐妹,她排行第五。她雖然是庶出,但一家人也相處得非常融洽。十二歲那年,生母去世,當時最小的弟弟只有兩歲半,而同父異母的姐姐,兩個已出嫁,一個已去世,另一個同胞哥哥夭折,因此,照顧弟弟的責任就全落在她身上。此外,她還有兩個妹妹。

由於父親經營有道,所以,德慈在二十多歲之前,也是衣食無憂。後來,在日本侵華時期,父親的財物,包括保險箱的現金,全被日本人和盜賊掠奪,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她擔心全家人的生活,長夜流淚,祈求菩薩保佑。她在晚年得到眼疾,估計是因當年流淚太多而起。

德慈為幫補家計,只好出來學做買賣。她賣過衣服,賣過酸枝傢俱,也賣過糖、油、米、海味等雜貨,但賺的錢不多,生活艱難。後來,她把洋雜貨從廣州運到韶關賣,賺取差價。從廣州到韶關,路途遙遠,而且,在戰爭年代,還要經過槍林彈雨,有一次在船上,子彈從頭頂飛過,她只好用臉盆蓋在頭上。這種危險的情景,確非生於和平年代的人可以想像。

其後,廣東三水盧包失守,戰情告急,她被迫滯留韶關,晚上在風度路的一間酒樓洗碗。這段時間,她因為思念在廣州的老父和弟妹,再加上水土不服而生病。有一天晚上,她躺在床上,感懷身世,淚流滿臉,覺得自己一生人並沒有做過錯事,為何會有這樣的際遇?也許是精誠所至,當晚,她在夢中見到有人對她說:「你不用難過,明天就有人回廣州,你可以跟他們回去。」第二天,果然有人來說要回廣州,她也就跟隨他們回去。路上要經過日本人的關卡,如果被發現,將會被射殺。他們偷偷爬過去,冒著生命危險回廣州。雖然平安地經過關卡,但在途中她胃病復發,非常辛苦,她以為自己將會客死異鄉,幸好她躺了一天之後,排泄了一大堆的膿血穢物,病情好轉,終於平安地回到廣州。從此,她的胃病也好起來,幾十年來都未曾再復發。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她看見運送藥材的人能賺錢,就跟隨他們運送藥材。當香港藥材鋪需要什麼藥材,他們就從廣州槳欄路把藥材搬到廣州鐵路南站,包一車卡運到深圳,七、八個人擠在一間合租的小房間過夜,然後再把藥材化整為零,經羅湖運到香港高陞街的藥材鋪,賺取差價。這種工作,其實就如搬運工一樣。在這段時間,雖然能賺到一些錢,但相當辛苦,個中滋味,常人難以體會。她在晚年所得的腳患,可能就是當時操勞過度所至。

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大陸和香港不可以自由往來,她無法再運藥材,只好留在廣州。當父親去世,弟弟也結婚之後,她覺得自己的任務也完成了,於是在一九五一年申請到香港。來港後,她打住家工,由於她做事勤快又認真,人又老實,因此僱主對她很好,待她如家中一員。

七、八年之後,姐姐及姨甥在星架坡幫她辦手續去新架坡打住家工。初到星加坡,她不適應那裏悶熱的氣候,常被蚊叮蟲咬,她很後悔來到星加坡。當找到第三家僱主的時候,她才適應下來,僱主也對她很好,她一直在那家工作了十二年,把小孩帶大才離開。隨後,她在船務公司找到一分管理宿舍的工作,做得很開心。

後來,她收到妹妹的來信,知道來港定居的弟弟,生活不如意。她牽掛著弟弟,馬上辭去工作,回到香港。回來之後,妹妹就不捨得讓她走,於是,她在五十多歲回到香港,至今一直住在香港。回港之後,她又打了幾年住家工,幫人家帶小孩,六十歲開始退休。

退休之後,她開始學佛,先皈依青山妙法寺的洗塵法師。當時她住在太古城,有人介紹她去聽經,她就開始到處去聽經,但都聽不明白。她在晨運行山時,結識了程太太和周太太,她們說:「你的樣子很慈悲,很像皈依徒。」並問她是否願意跟她們到妙華佛學會聽經?她很爽快地答應。從此,她就來到妙華佛學會聽慧瑩法師講經,覺得慧瑩法師講得很明白,使她明白了很多道理。當年,慧瑩法師在妙華佛學會為大眾舉行皈依典禮,她也報名參加。她對慧瑩法師說:「我的名字令我有很多貪愛。」法師對她說:「你的名字不是貪愛,而是慈愛。」於是法師就把她的法號改為德慈,從此,大家都稱她為德慈。

以前的妙華佛學會,全年都有妙華會友輪流當值,住在妙華佛學會,管理妙華佛學會。由妙華佛學會第一屆佛學班開始,德慈每年都有三個月住在妙華佛學會當值,她以妙華佛學會為家,義務為妙華佛學會服務。她說自己以前不會煮素菜,但由她和其他會友一起主理的素菜,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讚不絕口,各會友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齋廚組的師兄來妙華佛學會做義工,大家都能一團和氣,歡歡喜喜。德慈時常勸大家,要穿柔和忍辱衣,要修忍辱,不要退心,鼓勵大家繼續來妙華做義工。後來,德慈和其他老菩薩都年紀大了,慧瑩法師非常慈悲,覺得她們不適宜太操勞地長年住在妙華為妙華服務,因此在一九九八年開始,取消了輪流住在妙華的安排。從此,德慈就在家中安享晚年,但每逢有佛菩薩誕,德慈都會回來參加誦經法會。

德慈的為人,就如她的法號一樣,又慈悲又有德行,她對素不相識的人,都非常慈悲,慧瑩法師在星架坡、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的皈依徒,來到香港,她都能熱情地招呼她們來她家裏居住,也從來沒有半點怨言。所以,星架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地的師兄,對她都非常好,時常掛念她。

她在退休之後,去過很多地方旅行,去過廣東的南華寺、雲門、丹霞山,去過佛教的四大名山,也跟隨慧瑩法師去過臺灣,有幸親近過印順導師。有一次,她參加旅行團去旅行,一位不相識的團友病了,沒人願意跟她住在同一房間,德慈知道後,主動要求和她住在同一房間,並細心照顧她,介紹一些藥方治好她的病,令這位團友非常感動,從此認她為誼姐,逢年過節都帶著一家人來拜年,常常送給她一些財物。

德慈雖然是獨居老人,但由於她真心待人,所以,親戚朋友都對她很好,她一點也不覺得孤單。妙華很多會友,也時常關心這位慈悲的老菩薩。德慈感恩地說:「我退休三十多年,如果僅靠自己的積蓄,是不足以安享晚年的,全賴親戚朋友的真心相待,我才得以安享晚年,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我非常感謝他們!」

德慈的故事,充分引證了三法印中諸行無常的道理,人的際遇隨時都會改變,「財物為五家所共」,惡王、盜賊、不肖子、大水、大風及其他災害,都會令人在頃刻之間財物盡失。所以,當我們富有的時候,不須驕恃,而應該及時布施,幫助有困難的人;當我們不如意的時候,也不須心灰意冷,而應該積極地面對。有人以為無常是不好的字眼,能令人在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財物。其實,無常也有積極的一面,正因為無常,我們可以把不好的環境,改變成好的環境,因此我們不必害怕無常。

我們從德慈的人生歷練中,也可以引證佛教所說的「種善因,得善果」的道理,所以,我們不但要多修智慧,也要多修福德,要隨緣盡分多關心身邊的人。最後,我衷心地祝福德慈老菩薩,健康長壽,法喜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