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洪真如筆錄

定賢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非常感謝妙華佛學會邀請末學來參加這個盛會。昨天有去聽我講課的人,請舉手好嗎?有很多同學都去了。剛才聽到我說「各位同學」的時候,大家有沒有覺得很親切?如果昨天沒有參加的話,也不妨在這裡聽我很簡要的重述一下。

 

一、菩薩同學

我們在學佛時,並不是說大家同班一起上課,才叫「同學」。在《般若經》及《大智度論》的描述是說,所謂「同學」,是指大家同在一條船上,這條船是法船,是六波羅蜜的船。大家同在這法船上朝著同一個目標前進,這個目標就是成佛,要得解脫。

我們要渡的這個苦海,就是要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有貪瞋癡慢疑種種的一切煩惱。大家一起學六度,彼此之間完全沒有瞋恨的心,也絶對沒有傲慢的心,大家這樣同甘共苦。不是說你們好好划船吧,我在後邊享受,不是這樣子。如果大家划船,而你自己不盡一點心力,那就沒辦法進步。事實上,要進步是大家一起進步;划不動了,要滅頂了,就大家一起淹死。這就是同甘共苦!大家彼此之間沒有瞋恨心,也沒有輕慢心,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同學。

 

二、學佛三事

我們學佛, 印順導師勉勵我們要緊記三件事:第一、要淨化自己的身心。如果沒有淨化身心,即使我們想要利益眾生,要弘揚正法,那都不著邊際。所以,要淨化身心。第二、要利益眾生。學佛不是說自己修得好就可以了,我們還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有很多種方式,例如:有的人沒有飯吃,我們布施給他飯吃;他有病痛,那就給他醫藥;沒有衣服穿的,就給他衣服穿。但是,這些只能延長他的壽命幾年而已,他仍然要不斷的輪廻啊!因此,還有第三、要弘揚正法,給他真正的佛法,讓他可以免除三界的輪廻。所以,學佛不外乎三件事:第一、就是淨化我們的身心。第二、如果我們只是獨善其身,也還不夠,我們要利益眾生。第三、最究竟的利益眾生,就是弘揚正法,讓正法久住。

 

三、三寶的意義

剛剛在典禮一開始的時候,大家不是要唱「三寶歌」嗎?這個「三寶」,大家或許覺得皈依三寶已經是很平常的了。我想,對於三寶的內涵,我們要時時刻刻憶念三寶。我有幾句話跟大家一起共勉!首先,我們仔細想一想,每一個宗教構成的主要因素,不外乎三個:第一是教主。每個宗教都有一位創教的教主。再者,就是教義,也就是它的道理、義理。最後,是有它的教團。如果說只有一兩位信徒,那麼,這個宗教就沒辦法流傳長遠。那我們想想,以佛教來說,教主就是佛,教義就是法,教團就是僧。這就是佛、法、僧。

我們學佛,例如在做早晚課等等,如果時間不夠的話,誦經這個部分有可能會簡略。但是,有一個地方絶對不能簡略的,那就是三皈依。各位如果有機緣去受戒,不管是五戒,或是菩薩戒等等,都有懺悔、皈依、發願。真正得戒體是在什麼時候呢?其實,是在三皈依的一刹那得戒。所以,三皈依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想想,今天我們有這樣學佛的機緣,跟這麽多的同學、師長在一起,能夠互相切磋,這個機緣非常難得。

 

四、與佛結緣

我們回想一下, 印順導師說過一句話:我們在還沒有得到不退轉之前,有可能會進進退退,都還在前因後果、造業受報當中。你種了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造了什麼業,就受什麼報,都是在這種情況當中。所以,我們想想,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現在我們有機緣能夠來參加佛學初級班,或者是佛學進修班,那畢業了,是不是修行就已經圓滿呢?實際上,這只是一個基礎和起步。我們打下了這個基礎,能不能保證這一輩子就得解脫呢?就能成佛呢?還沒有嘛!如果是還沒有做完的事,我們是不是希望下一輩子,或者以後還有機緣繼續去做呢?我們想想,如果我們所種的因緣,跟三寶的因緣不深的話,那麼下輩子有可能生到佛國世界嗎?有可能再聽聞佛法嗎?有可能再遇到好的善知識嗎?不一定啊!所以,我們跟三寶結的因緣要很深。

我們怎麼樣跟佛結下很深的因緣呢?從分別來說,那就是要三業清淨。身業方面:禮佛的時候,要虔誠的禮拜諸佛。口業方面:是讚歎如來,真正的從內心中讚歎如來。意業方面:要憶念諸佛,跟佛學習,隨佛而學。

但是,我們眾生有時候經常欺騙諸佛,在佛前發願:我要怎樣、怎樣。可是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啊。在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裡面,有一句話:「如果我們欺騙眾生,其實就是欺騙諸佛。」我們要欺騙諸佛不容易,因為佛是無所不知的。你想要騙佛,那只是暴露了自己的短處而已。我們欺騙不了佛。但是,經論說:「我們欺騙眾生,其實就是欺騙諸佛。」為什麼呢?因為每一位眾生都是佛想要度化的對象。比如說,佛想要度化他,而你竟然欺騙他,這樣佛會喜歡嗎?當然不喜歡。所以,欺騙眾生其實就是欺騙諸佛,跟佛作對。從另一個意義來看,每一位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將來因緣具足,他將來可能會成佛,是未來佛。而你現在就是欺騙了未來佛,造下不好的因緣,種下不好的種子。

所以,我們要跟佛結下善的因緣,就要好好地禮拜諸佛,稱讚如來,好好地憶念諸佛。我們誠心念佛,這念不是只在嘴巴上唸。我們誠心地念佛,佛也念我們。這就像我們在年紀很小的時候,跟著爸爸媽媽到很熱鬧的地方,結果走丟了,心裡非常的焦急。你心裡會怎麼想呢?「媽!您在哪裡呀?」其實,人生苦海茫茫,不知道什麼地方是靠岸的皈依處!所以,這個時候,三寶就是我們的皈依處。我們誠心地念佛,佛當然也念我們。就像爸爸媽媽隨時都在關愛小孩子,只是小孩子有時候不理爸爸媽媽而已。我們誠心地念佛,佛也念我們,這樣就能夠感應道交。佛是很慈悲的,但是我們的因緣要具足,跟佛結下好的因緣。

 

五、與法結緣

我們是希望有智慧?還是愚癡?當然都希望有智慧。所以我們要跟法結下好的因緣。龍樹菩薩有一部論叫《十住毘婆沙論》,裡面提到有四種因緣會退失智慧。第一、是不恭敬法,不恭敬說法者。佛法是在恭敬中求,如果不恭敬的話,當然就會沒有智慧;即使有了智慧,也會退失。第二、是你學得了好的法,自己獨自享受,不願意為大家廣為解說。這也會退失智慧。第三、是有人很想去聽經聞法,我們卻阻礙他。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自己想要聽法,有人卻阻礙我們,我們是不是覺得很不舒服呢?同樣的,如果我們阻礙人家聽經聞法,我們也會「如是因,如是果」,一定會碰到障礙。所以,如果說你們家裡有小孩想出家,最好不要阻擋他。他未來有可能是法門龍象,能夠度化廣大的眾生。我們應該好好地隨喜,好好地讚歎。所以,不要阻礙人家聽經聞法的因緣。第四、會退失智慧的,就是非常驕慢,自己貢高我慢。昨天也有提過,我們要視師如佛。如果我們不想退失智慧的話,恭敬法是一個大前提。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恭敬佛法?我們恭敬法以外,有沒有親近善知識?好好地聽聞佛法?我們聽聞佛法的時候,是不是從這個耳朵進去,馬上就從另一個耳朵出來了?有沒有好好地學習?有沒有深入理解佛法?只是理解佛法,那還不夠。比如有的人喜歡誦經,在佛前誦經給佛聽,這當然已經是不錯的了;但是更重要的,經是佛說的,他是要我們瞭解他的經義,依法而行,不是只是誦給佛聽。誦經可以開智慧,熟能生巧,沒有錯;但是,我們深入理解佛法以外,還要依法而行。

印度是佛教興起的國家,但是,現在印度真正的佛教徒不到百分之一。法是要靠大家來弘揚,才能夠讓正法久住。如果沒有好好地弘揚佛法,承先啓後,我們下一輩子可能就聽不到佛法了。所以,我們在家居士,即使不能夠弘揚佛法,也要好好地護持佛法。如果能夠學而有所專精,就像各位老師們一樣,也能夠跟大家分享,能夠好好弘揚佛法,大家同樣朝著修行解脫的目標努力。我們恭敬法,好好地聽經聞法,瞭解法義,依法而行,護持佛法,弘揚佛法,讓正法久住。這樣跟法結下了一個好的善緣,對於自己的修行及解脫,才有幫助。如果說,我們跟法沒有結下一個善緣,下輩子再看到經,或者再聽到佛法,一樣打瞌睡呀!你沒有跟它結下善緣,它不認識你呀!所以,我們不懂的,隨時要謙虛地趕快學;學會了,趕快教人,跟法結下好的因緣。

 

六、與僧結緣

我們還要跟「僧」結下好的因緣。僧,在佛教原文的意思,是和合的團體才叫僧。光是一個人,其實嚴格來說不叫僧。我想請問各位,我們在修學的時候,你希望單槍匹馬一個人衝啊、衝啊,回頭看看後面,卻沒有人跟上來,是希望這樣子修嗎?當然不希望。我們修行佛法,是不是希望有很好的師長,好的善知識,好的同修和同學?我們要是希望這樣子的話,平時就應該廣結善緣。如果平時沒有廣結善緣,想要有好師長及好的同修道友,那是得不到的。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說,有些人在抱怨為什麼自己沒有好的師父。經論上說,師父不嫌棄你,已經不錯了,你還嫌棄師父?這怪誰呢?只怪你以前沒有種下好的因緣。為什麼別人遇得到,而你遇不到呢?第一、就是你以前沒有廣結善緣。第二、你以前沒有跟隨師長好好修學。因緣沒有種,果當然得不到呀!所以,我們要廣結善緣。《論》中說:我們要視師如佛,遇到好的善知識,我們不是要尋求善知識的過失。人非聖賢,連佛陀這樣的聖者都還會有人反對,何況我們一般的眾生。我們主要是要學習師長、善知識的好處,而不是要找善知識的過失,不是去尋求他們的過錯。學習的方向應該是往內反省,而不是往外看人家這裡不對、那裡不好,這個方向要調整過來。「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恭敬師長,每一位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希望大家恭敬僧寶,好好地護持僧寶,好好地讚歎僧寶。「欲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而不是彼此誹謗。

佛陀在世時的出家眾,彼此的修行法門不同,有時候居士們分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比較正確,哪一個可能有偏差。他們去請教佛陀:「僧眾們有的念佛,有的誦經,有的參禪等等,我們要護持誰呢?」釋迦牟尼佛說:「因為他們的根性不同,有的先修這一段,有的先修那一段,但是都朝著同樣的目標努力,所以要平等的護持。」打一個比喻:就像這裡有一條金項鍊,能夠合在一起,很好;那不小心斷成了兩、三節,可是每一段都還是金,不會因此變成了金、銀、銅、鐵、錫。所以我們要稱讚僧,跟眾生廣結善緣,自己沒有分辨清楚之前,不要隨便加以誹謗。經中比喻,佛就像大醫王,法是良藥,僧就是看護病人的護士、護理師。三寶組合在一起,佛法才會興旺,我們的煩惱才會消除。所以,我們不單為了自己的道業,也要為了佛法的弘揚。希望大家能夠時時憶念三寶,為佛教、為眾生、為淨化身心而努力。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