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 釋定賢 2005年2月1日

image002 (2)

一幌眼,在福嚴四年的學僧生涯暫告一段落,挾著不少的「法寶」與回憶片段告別師友、山門……。 前路,是一片茫茫,或者會是越走越光明呢? 為真理和理想而奮鬥,從來就不曾容易。 懷「高山仰止」之志向的同時,豈敢忘卻「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哲訓? 況且「解行並重」,一向是佛門大德所強調。 問題是,如何能夠將學過的佛法理論,持續深廣地研究及應用在日常的修行和生活當中,並且堅定不移地實踐自度度人的決心而永不退墮。

 

除「法寶」外,個人在福嚴最為珍惜和感動的,是慶幸有緣能跟隨具菩薩心行的師長和同學們一起學習。 其中一例是在第九屆有兩位年青的緬甸僑生,在學院的諒解和容許下,為幫忙在仰光的常住舉辦一次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於最後一年大四繁忙的功課和活動中,仍不辭勞苦,盡心盡力地作出各項安排:蒐集相關資料、請傳戒法師和師長同學幫忙、籌措資金、訂購衣缽等等。當中一位同學還迫於無奈放棄標誌著數年寒窗下苦讀的畢業証書,提早半學年回仰光常住安排有關事宜。受到他們的努力和誠意的感召,可以抽空幫忙的師長和同學皆義不容辭隨喜支援;這亦給予末學一趟到緬甸和中國大陸參訪的機緣。

 

九月上旬(2004年)的緬甸,雨季彷彿漸漸遠離,但不時還有零星的驟雨;從香港到曼谷轉機,抵達仰光機場已是晚上八時多,接機的同學沒有送鮮花,卻帶來一陣「迎客雨」。該傳戒法會為期三星期,之後有一個月的佛法講座和禪修活動讓新戒佛子參加。由於簽証問題,我於戒會開始後五天才到達,得悉已傳授了沙彌戒,最忙碌的前期部署工作已完成,心裡暗喜來得正合時也!來戒會是以觀摩為目的,本只盼望一份閒角差事,濫竽充數一下,但畢竟事常與願違,拜一位沒來的同學所賜,在餘下的戒會日子裡,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被安排充當攝影和錄音的工作。這傳戒法會可謂陣容鼎盛,除本地法師外,有來自各地方的法師幫忙或隨喜參與;計有中國、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星加坡、越南、印尼、印度、美國等。最令我欣喜的是,能夠與福嚴教過自己的師長、學長、老同學和自己受戒時的幾位師父在異地相逢,並且共同協力成就一樁極有意義的事。 在此又要套用印公導師的一句老話:「因緣實在是不可思義的」!

 

求戒的佛子有一百多位,來自仰光和緬甸其他地區的漢傳佛教寺院,大部份是年青人,女眾約佔全體三分之二;此將代表著漢傳佛教在緬甸土地上的一支生力軍。看到他們純樸的氣質和誠懇恭敬的態度,相信已給予尤其是從遠方而來的法師一種鼓舞──為未來的佛門棟樑而奔波勞累也是值得的。另一方面,一些小沙彌、沙彌尼,跟隨他們的師父來到戒場觀摩學習和幫忙做些小事情,加上法師和居士們為法會的事情分工合作而忙碌,令莊嚴的戒場添上融和熱鬧的氣氛。這使我想到,要成就一項有意義的事,人和最為重要。 主事人要有氣量、忍耐和知人善用的能力;當大眾的目標一致,各人清楚了解自己的責任,並且獲得適當的尊重和信賴,在齊心協力之下,任何難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image004 image006

 

根據資料 (《翁山蘇姫──來自緬甸的聲音》一書) 顯示,緬甸是一個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以農業生產為主,擁有包括柚木、橡牙木、花梨木及多種貴重木材的森林;礦產最出名的莫過於紅寶、藍寶、翡翠、黃玉和尖晶等寶石,一些沿海區域還生產珍珠。 緬甸歷史悠久(起自西元前2500至1500年間),由多個種族組成,經歷朝代的興替,邊界亦時有變動。宗教方面受印度影響尤深,早期主要的信仰有印度教和大小二乘並行的佛教,在阿瑙拉塔王征服孟族位於達通的王朝之後(時約西元1054~1057年),上座部佛教才迅速成為緬甸的優勢宗教。1885年經兩次敗仗後,緬甸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緬甸於1948年1月4日成為獨立國,現時是由軍人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佛教在緬甸依然受到相當的尊重,到處可見以南傳上座部為主的法師,莊嚴的佛寺和佛塔林立,即使在較偏遠的地方,也不難發現佛教的建築(尤其是佛塔),於經濟和政治都不算發達的緬甸來說,此格外顯示出佛教在其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image008 image010

 

在南傳佛教的幾個國家當中,禪修的教授在緬甸是比較特出的,因而有多個出名的禪修中心(如帕奧禪林),可惜在戒會期間有任務在身,未能抽空一訪,但在空檔的時間還能夠忙裡偷閒去「名聞緬外」殊勝的仰光大金塔幾趟!大金塔主要建築群座落的面積,可能有十個福嚴那麽大;僧侶遊人從早到晚絡繹穿梭於金碧輝煌的大金塔和其他莊嚴壯觀的塔寺、塔群中,人們禮拜、誦經、靜坐、經行、撞鐘、拍照……,各適其式,雖然人多但由於地方大,也不覺得太擁擠喧譁。大金塔的頂部是由黃金鑄造並鑲嵌著無數價值連城的寶石,據說在日間無論太陽在任何角度也照不出它的影子來!據了解,緬甸各處還有很多佛教的名勝古蹟,農村和大自然的風光也很優美;戒會結束後有機會與幾位法師到東枝和瓦城走幾天,發覺果然是名不虛傳。出外參訪欲獲得增廣見聞,擴闊胸襟的效益,我想首先應有正面的動機和興趣,同時放下不必要的主觀和成見,不作無謂的挑剔和比較,常以欣賞的態度接受新事物,這樣即使是稀鬆平常的事也會生趣盎然。

 

十月初從仰光飛往雲南省的昆明市,用了一個月參訪了四川峨嵋山、青城山、雲南雞足山、大理、麗江、石林等地。從南傳佛國的緬甸,到漢傳佛教的中國,兩者在意識形態上均存有差異。中國大陸的佛教由於內部的不振和政治的動盪,封閉停頓了幾十年,衰落了幾百年,最近十多年才漸漸開放呈現生機,但有說不清的內外問題,正是百廢待舉之時。個人認為要振興佛教,利益群生,首要改善與加強的是僧伽和居士的教育;有具正知見的佛子人才,弘法利生、淨化人間的使命方能導向正確的軌道。科技的發達令生活模式急速轉變,然而現代文明的發展並未減少人類的身心煩惱,反而增添新的問題和使問題複雜化;佛弟子應深思佛教在現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要回歸理智、樸實、慈悲與關懷的佛教,抑或繼續走感性、神祕、媚俗和注重門面風光的路線?歷史告訴我們:佛教曾「離棄」社會大眾或被社會大眾所「離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並非出於偶然的。不想歷史重演,唯有寄望正見正信的佛弟子自強不息,不變初衷,善巧運用佛法適切地、恆久地救度苦難中的眾生。讓我們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吧,多培養年青的法師,多與居士們溝通合作,多關懷眾生的疾苦,人間需要佛法的地方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