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鴻儒
前陣子在網上看到一個治療斷肢病人的斷肢神經記憶的演講錄音,感到很有佛教緣起性空的味道,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講者是一位神經科學的教授,他講述了一些斷肢病人在斷肢之後仍然會感到幻肢的痛楚和舊患。這是因為神經線的記憶系統殘留了對該斷肢的感覺記憶,使病人時常感到幻肢的存在,而且帶有幻肢的痛苦。
這位教授為想出了一個簡易的方法治療幻肢的痛楚。他有一位病人,在戰爭中失去了左手。這左手一向有神經性的週期痛楚,而且活動能力因此受到限制。
教授為他設計了一面鏡子。病人把健全的右手放在鏡子前面,從鏡子裡窺伺,看到的,就是他自己的右手,可是,他從鏡子裡看來就好像自己的左手一樣。他晃動右手,便好像看到自己的左手自由地晃動著。病人每天重複地看著這個景象,他的斷肢的感覺記憶便逐漸改變了。兩星期之後,幻肢的痛苦便消失了,而且換成了感知一隻健全的左手幻肢!
這個治療過程聽來實在是有點荒謬,我們難以想像單靠幻象可以改變自己的神經線的記憶系統。可是它增加了我們對自己的感知系統的理解,而這理解是鼓舞性的。感知系統具有記憶的能力,可是我們仍能通過主動影響自己的記憶系統,改善自己的感知。這不但是一個肉體的、神經系統的改變,而且可以是心靈的、思考方向的改變。
佛洛依德提出了以腦神經的發育過程及感知系統的建立年歲推斷,感知及性格取向在五歲左右已經定型。這個假設引起了後來心理學家的熱烈討論,可是不論研討結果如何,感知系統的建立仍是一個難以推翻的性格起源理論。這對我們對自身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幫助。然而,通過這種理解,我們可能對改善自身的心靈及感知,跨進一大步。以下將會討論佛教的思想如何與心理學上的感知理論別無二致地提供了理解自心自身的方式,而通過治療或修行,達到健全的心靈。我們將窺見佛教在宗教的角色之外還閃爍著更加輝煌的智慧。
緣起性空表面似乎是一個形容所有事物的客觀描述,或者像是一個感慨的感情表達。然而,它如何以緣起性空的思想發展出眾多的修行境界及涅槃的根據,將驅使我們以它為起點達到解脫之地,是很值得研究的。從心理學上,緣起性空這個概念,就好像斷肢者的神經線的記憶系統殘留了對該斷肢的感覺記憶一樣,提供了一個可改變的空間。由記憶系統的生成及改善,證明記憶系統的可塑性;由緣起性空,說明心識系統的可塑性。是以,我們可以不必過度塑造一個自我的概念。這對我們更有實際的好處:正如改變斷肢的感覺記憶一樣,如果我們明白斷肢並不存在,我們便可通過主動影響自己的記憶系統,去除幻肢的痛感。
正如其他形而上學的系統一樣,緣起性空的思維只是提供了其中一個思想,我不打算在此討論如何證立佛教理論的根基。可是,我們可以利用緣起性空的思想,幫助自身心靈的成長。
當我們反思成長過程與自我心理的建立的時候,我們可看見很多的可能性,而自身成長的道路只是其中之一。是以,由成長之路塑造出的那個自我的感知,也是沒有必然性的。當我們了解這種關係之時,對自身感知的執取亦會減輕,從而能夠得到更多的自在。而佛教不只於此,它更提供了解脫自心桎梏的道路。通過各種修行,貪瞋癡能得到減輕。例如,修不淨可以去淫慾、修慈悲可以去瞋心等。它與治療斷肢神經記憶別無二致:它的基礎是緣起性空的思想,其可比為幻肢非實有、神經系統的可塑性;而修行,可比作斷肢治療的實際內容。
所有痛苦皆能於今世解除的說法是我們不能把握的。就好像感知系統的建立亦有時間的限制一樣,心靈亦有自己運作的方式。然而,通過了知如幻,痛苦和不安亦可脫離自我的執取,被視為一種客觀的呈現。這是緣起性空思想的第二個實用性:透過空性的思維,當下鬆開心靈的苦楚,將苦楚視為一種境遇和走馬看花的風景。這種思維看似無用,卻是最深刻的。事實上,最好的修行,仍是先接受一些人生人心的限制。通過接受,我們才能放下對自己的執取,以慈悲包容之心開啟下一道修行之門。
宗教的個人經驗性是很強烈的,在宗教心理學上,宗教是一個自我轉化的大路。我們如何利用宗教的自我轉化及佛教獨有的緣起性空思想,培養出一個健全的心靈?事實上,如果我們曾經抽空內觀己心,我們將會了解,心靈很多時並非我們期望中的那麼理性和善良。然而,這些心的不完美,都沒有過錯在其中!我們的責任就是在此生中陪伴這麼一個不完美的身心,好好的照顧和管理它,走過一段短暫的人生路程而已。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生起慈悲之心,才能正視自身和他人的不完美之處。坦然明白心靈本身,才可以真正地關心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有時候,過份強調福報的積累,希望自己的欲望快速消失,又或者強迫自己過份堅守某些宗教儀式和行為要求,反而可能會帶來一些壓力和苦迫。我們如何能夠從宗教之中找到利益自己的東西,實在需要一些睿智的思維。
最後,祝福大家能從佛法之中得到心靈的療愈和進步,能夠選擇屬於自己的修行方式,就如通過鏡子裡的虛幻景象,利用空性的智慧和空性的修行,得到無盡的慈悲喜捨和解脫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