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華佛學會

第二十二屆佛學初階班結業論文

談佛教精神的特色及學佛應有的態度

鄭展鵬

二零零八年九月七日

 

喬答摩悉達多經過六年苦行, 放棄了所得傳統的宗教和它的修鍊方法,自己另闢蹊徑,終於有一晚坐在尼連禪河邊一棵樹下,證了正覺,成為佛陀──覺者。

 

佛陀只是一個單純的人類,不若其他宗教的教主,或以神靈自居,或自詡為神的各種化身,或則自命受了聖靈的感動。佛教沒有否定其他宗教的一神或多神論, 但佛在人間,教義以四聖諦為中心,依此來修行,以達到最終的目標──認識生命的實相及徹底滅苦。這是所有修行的人都有機會可以今生證到的,不必期望來生或到他處。故此,佛陀覺悟後向眾生開闢一條向善,向解脫的坦途,正是「人間佛教」。

 

佛陀不但只是人類的一員,而且他也從不自稱曾受任何神靈或外力的感應。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於人的努力與才智。使我們無論出家或在家生活的人都能提昇自己、認識生命、生起智慧、淨化人生、邁向解脫。此過程不需要求佛賜予力量,也不需要求佛顯靈教化,人靠自己全面,完整,沒有遺漏, 如實地直觀。

 

根據西元四世紀頃的佛教大思想家無著菩薩的說法,信有三種形態:

 

(一) 完全而堅定確信某一事物的存在;

(二) 見功德生寧靜的喜悅;

(三) 欲達成某一目的的深願。

 

我們向佛像躹躬行禮(拜佛)只是懷尊敬之心,不是求佛保佑,更不是求佛為我們消災。佛陀訓誡他的弟子們,當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他教導、鼓勵、激勸每一個人要發展自己,努力自求解脫;因為人的努力與智慧,足可自解纏縛。佛陀准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是在宗教史中前所末聞的。

 

故此,信佛根本不是束縛,相反是自由的。根據佛陀的話,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而不是因為他順從神的意旨,行為端正。這一點,由喬答摩悉達多經過修行成為覺者就是「不證自明」。

 

另外,佛陀對於弟子的懷疑、迷茫持開明的態度,認為是正當的。因為疑是五蓋(包括掉舉、瞋恚、昏沉、貪愛、疑惑)之一。兩位梁老師經常強調學佛不是信仰,更不要隨便相信,大家必須齊來驗證。

 

兩位梁老師經常強調佛學不是知識理論,要通過直觀。有同學問老師如果沒有語言文字,如何去了解和學習?梁老師反問同學嬰兒如何學行?事實上,嬰兒透過觸,受,跌倒後又爬起來再試才學會,期間沒有知識,理論,方法。更不可能是透過嬰兒自己的意志力。

 

正如人類從來未發明(從無到有)什麽,只是發現後加以利用,並認為人類可以主宰一切。故此每當有天災或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時,就問為什麽?為何會這樣?「諸行無常」應該很容易理解。

 

如果「空」並不是「空空如也」,那是什麽?老師反問同學哪一個字代替「空」字比較恰當?很多同學覺得高深、難明、玄,這是將我們過去的經驗、價值觀及道德標準去分析、理解,所以某一個字或用語便有一些既定的意義。如果被否定原來的意義,同學便不明白。

 

佛陀經常用比喻,如「瞎子摸象」,「中箭受傷」等向弟子解釋一般的語言文字無法清楚表述的實相。如以油燈熄滅比喻圓寂、涅槃不能完全描述其真實狀況,畢竟我們無法確實知道圓寂之後如何?蕭老師經常以經文內的比喻使同學們較易明白生命中的「無常」、「苦」、「無我」三個實相。

 

我們自小受教育,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學士、碩士、博士) 及專業課程,已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得到一些結果,包括證書、文憑、執業資格等。可是學佛是無止境的,一生篤信修行。其實這也符合現代人的終身學習,持續進修。最近,香港的語文老師也要考語文基準試,醫生也要定期考核,何況是人生。

 

信佛後,有時反思為何有些人們要以放生、燒香、拜佛、做法事來祈求心安、積功德?有同學問老師,過去曾做過上述的行為,到底是否有用?何老師答得好, 她沒有否定上述行為的作用,只說這也是與佛結緣的方式,也是接引眾生信佛的方便,他朝或許發心學佛。如老師、佛陀般開明正是我們學佛應有的態度。

 

我們很幸運,不需要經過六年苦行,只要放下過往的經驗、學歷、文化背景、價值觀、道德判斷。放棄以比較、批判、辯論等方法,以開明、平實的學習態度, 加上梁老師介紹的宣隆內觀禪修方法,我確信眾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努力修行,將來一定可以成佛。

 

自六歲在一間教會小學就讀後便接觸到宗教。在家母親拜神燒香,開始聽到一些鬼神之說。同時也開始經常想到為何有我、人類、地球和宇宙等等。可惜,四十多年過去,未能從科學理論得到答案。可是,今年三月九日在十分猶疑的心情下, 參加了梁老師的第一課堂「佛教的精神簡介」,下課時心中確實十分歡喜。

 

經過二十二堂課,八堂禪修學習及座談會後,確信皈依佛、法、僧三寶是餘生解脫之路。通過內觀禪的修持,有望離開生死輪迴和放棄對生命的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