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亮人

 

再一次感受到,「無常故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這幾句經文的深刻意義…

 

一直以來,筆者自以為身體壯健無礙,百病難侵。但現下流感肆虐,防範鬆懈一時,結果便無端染病。正值2009年年尾,當晚是黃家樹居士一年一度講經之最後一課。身雖抱恙,還勉而前往。猶記當日天色,薄霧又濃雲,落寞愁永晝,身心俱納悶,何以難消解?…在課堂坐下來,為著公眾利益,唯有戴上口罩。身處於人多的房間裏,並不甚流動的空氣中,呼吸又侷促在封閉的口罩內,頓感頭昏目眩,病情加重,心中不禁鬱悶起來。再作思量,雖然聽盡因果業力道理,何解當逆緣來時,煩惱便隨即現起?幾年來守心淨行,緣何至此病昏昏?又如何能將這熱惱轉清涼?…

 

筆者本來是思睡懨懨,卻驀然精神一振。原來黃居士準備今課節錄講授《維摩經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此品講述維摩詰居士示現有疾後,佛陀眾弟子菩薩都知道維摩居士的辯才無滯、智慧無礙而不敢前去問疾。唯獨文殊師利菩薩,雖知難為酬對,亦受命前往。所節錄部分乃文殊菩薩詢問維摩居士,當菩薩有疾時應該如何去調節安定煩惱凌亂的心?睿智的維摩居士回應道:…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現時之所以生病,只因有這個身體。而這個身體,皆由往昔累世無明,引致妄想顛倒執著諸煩惱,於是入胎出生成此身體。這身體由五蘊及種種條件、因緣和合而生成,故無實在的身、無實在的我、更無實在的病者。那麽誰是受病者呢?

 

「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這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性質所合成,只是假名為身,並無一實法是身。四大之中無一是主宰,不過四大和合便生起身這個作用。既無實在的身,當然亦無身中之實我。病由身起,身由著我而起。所以不應執著有我,和主觀的我見。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既然明白到病苦根源是對我之執著,便應立時除掉我執。對於菩薩而言,更能除去對眾生的執著,即使度盡眾生,也無實在的眾生可度。對一切相不執著,因看透一切相皆由眾緣條件和合而現起,此乃法想。明白此身亦是由眾因緣合成而生,身的生起只是各種條件之和合,身的滅去也只是各種條件之消散。

 

「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

 

法想雖然能夠除去我想及眾生想,但法想本身亦是因緣所生法,於真猶為倒,同樣不真實,顛倒不真實是禍患,是禍患便當遠離。遠離甚麽呢?遠離我執、及我所執。那又怎樣能遠離我執與我所執?便是進一步離開對內六根和外六境這二法的執取。六根六境只是虚妄以為有,實際是假有,相待有而非真有。不念不著,心行於平等法門,便連法想也能超越。

 

「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

 

怎能做到心行平等?因緣和合而有生死(我),也是因緣和合成為涅槃。生死與涅槃皆是平等,生死即涅槃。兩者都是因緣條件生滅,並無其他,無相可得,只有因緣,謂之平等。生死與涅槃,在事相上是各異,但在緣起性空之道理來說是同一無異的。名字只是表達不同的事相,事相本空,名字亦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背向涅槃落生死,捨離生死趣涅槃。此二法都會因因緣而有所改變,皆虚幻而不真實,以名字分別便成為生死與涅槃二法。從根本來探究二法的本性,毫無決定性可言,故二法俱空,亦是平等性。此時以空相達至無我無法之境界,遣除一切法虚妄之病,卻剩下了空還未遣掉,空便成負累,負累則是病,故空病亦當復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示現疾病、善於自己調伏內心的菩薩,就算處於順境逆境、樂受苦受,也不會有所染執;也不會將自己放於一個清淨無為、高高在上的位置。心不染有,也不著空。故心中無所著,也無所受。正因心無所受,便能與眾生同受諸受。雖然在佛法的修行上仍未圓滿,但為度眾生,不斷盡煩惱取證涅槃,目的就是要陪隨眾生同受諸受。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只求除去眾生的煩惱,並不需要除去眾生。了斷妄想執著,眾生便能由凡轉聖。菩薩再三教導,是為了能令眾生斷除煩惱病本。甚麽是病本呢?便是攀緣。眾生心起貪欲,為著名利而心高舉,對內著相,對外攀緣,遍及欲界、色界、無色界。自從開始有攀緣之心,貪欲便愈益擴大,墮落更深,輪迴往返,煩惱增上,因此諸病叢生,故攀緣實為病之本也。

 

「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得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

 

如何能斷攀緣?以無所得之心便能斷絶攀緣。甚麽是無所得呢?停止內心的妄想,不執著於外境諸法。充滿妄想的內見,和對外境攀緣的外見,二見皆是虚假不真實,最後都是無所得也。文殊師利菩薩,菩薩有疾皆由眾生之病,於病時先能調伏自己的心,便能調伏有病眾生的心!(節錄完)

 

此課完畢,便是黃居士今年度講法圓滿,課程在掌聲下結束。無言感激,後會有期…。

 

筆者回家途中,雖然步履艱難,腦中卻不斷細味著剛才的經文義理。…無明、妄想、執著,封累深厚;慾望、愛戀、佔有,難捨難離。能解眾生苦況者,別無他法,唯有佛法!眾生惱煩是心病,佛法是心藥,心病還需心藥醫!

 

翌日一覺醒來,病竟痊愈,挑窗望外,陰霾盡去,少有的藍天白雲,頓覺心開意解。天高、天朗、天清;雲浮、雲飄、雲閒;風輕、風爽、風迎。此際環境心境,竟與昨日輒然不同。雖說天堂地獄同一處,但真如未證,暫且攀緣美景覓心安。仰眺長空盡處,思潮湧現,現起了未來人生趣向:心依白雲飛,清風導我行;放浪晴空萬里,任運俗世紅塵;隨緣卻盡分,斷惡捨善不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