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麗群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九日晚上,臺灣海印精舍及自在講堂住持宏印法師,在香港妙華佛學會演講,主題是《印順導師對禪淨密的看法》。當晚,妙華講堂座無虛席,大眾聽完講座,皆法喜充滿!

宏印法師教導我們:我們必須根據印順導師的所有著作完整地了解導師的思想,從中國佛教回到印度佛教,再重新探討佛法。我們要瞭解的,不單純是漢傳佛教範圍,也不只是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上座部,也不單只是密宗的的思想,也更不只是中國的八個宗派。

印度本土佛教歷史大約有1,700年,然後就滅亡了。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提出,佛教在印度1,700年可分為二部分,前800年為緣起論,後800年為唯識論、真常唯心論。而佛法可分為三個階段: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第一個階段佛法,也即是原始佛教時期,包括部派佛教佛在世至佛滅初期,大約500年。第二個階段大乘佛法,中觀大乘、唯識大乘(瑜伽)、真常大乘(如來藏),約700年,至西元七世紀。第三個階段秘密大乘佛法,約500年。公元十二世紀,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滅亡。

《阿含經》是原始佛教經典,主要講無常、無我 (緣起)、三法印 (性空) 。《阿含經》云:「見法得法,法眼清淨,遠塵離垢,法眼清淨」;「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自法依止,依法不依人」。當時大部份人都有正見,不必跟佛陀天天跑,已經「得法見法」。《阿含經》時常提到學佛有兩種人:法行人和信行人。法行人具有理性思想,智慧比較高,信行人慧根比較薄弱。

《阿含經》時期,往生西方之法門還沒有出現,因為這時代大部份人都有正見,有智慧,有信心,不用靠他力。到了大乘佛教出現之後,離佛陀時代越來越遠,人們信心退落,感情脆弱,要靠佛力、他力,求往生淨土。淨土宗的人每天念佛,都是為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依靠佛力到西方淨土,這是淨土宗的特色。

佛入滅後,部派佛教的阿毘達磨,令到大家不是落於這邊便是落於那邊,甚至是落於多邊。各部派都知道佛法是講我空,明白五陰是無我的,是空的,所以講我空不太難,各派都同意,但講法空則意見不一。有所得的小乘經論,認為過去法、現在法、未來法、三世一切法是法有。所以,當時還沒有諸法皆空這種講法。

後來,經過慢慢的演變,到中觀的出現,認為諸法皆空,一切法無有自性,過去法、現在法、未來法,一切因緣生法。龍樹最有名的《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樣解釋空才正確,一切都歸於空。中觀最有名的八不中道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落於兩邊都是邪見,離兩邊成中道,龍樹就是要破除常見、斷見等邪見。

佛滅350年,開始流行大乘經典,同時出現兩種經典:(一)般若深觀 (智慧經典)。(二)淨土(求生他方佛土),提倡懺悔、念佛。

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說:「大乘出現的二系統,(一)深智大乘人,(二)方便二乘人。」導師認為:大小共貫,空有無礙。

印度佛教的大乘三系是中觀見、賴耶見、藏心見。中觀見即龍樹的中觀(性空唯名論),主要經論有《大智度論》和《十住毘婆沙論》。賴耶見即唯識、瑜伽 (虛妄唯識論) ,主要經論是《瑜伽師地論》。藏心見即真常、如來藏 (真常唯心論) ,主要經論是《大乘起信論》。這三個派系,沒有只念佛修淨土。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也只有描述大乘中觀與唯識,還未有如來藏。

顯教的《大乘起信論》云:「所言(大乘)法者,謂眾生心」。一切的一切,都出發於心而回歸於心。此論主張菩薩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一切菩薩必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是部派的說一切有部的主張,是部派時代已經有的觀念。

《大智度論》說有四種悉壇:第一義悉檀是顯揚真義,對治悉檀是破除猶疑,各各為人悉檀是引人生善,世界悉檀能令人吉祥如意。

唯識有對治悉檀及各各為人悉檀兩種功能。眾生無始以來,都有有漏的阿賴耶識,因此不斷流轉。阿賴耶識,有漏種子,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不只這第八識在轉變,還有第六識和第七識末那識也能變,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這三識都能變現山河大地,變成外境的功能是三能變。對於阿賴耶的種子是本來有,還是後天才生起?各家各派有不同的說法,所以唯識學派眾多,很是繁瑣。導師在《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說到唯識的重點,陳列出來,本是緣起,法相有,自相有,緣起自性有。

生命有兩大問題,一個是生死流轉,另一個是還滅,這也是學佛的兩大問題。《阿含經》講無明緣色,就會流轉;無明滅,色滅,受、想、行、識、愛、味、患、離就還滅。阿賴耶識也有這兩大問題,但是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從來都是災難性的有漏種子生起,清淨無漏的種子從來都未有生起來,所以導師稱它為虛妄唯識。

另外一派真常如來藏認為眾生無始以來本有佛性,佛性本來清淨,發展成各各為人悉檀。《六祖壇經》中六祖慧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種說法就是如來藏思想。

中國佛教在隋唐時期最鼎盛,有八大宗,很多宗派的法義、義理相當不錯,使佛教發揚光大。唐朝歷史有290年,但唐宋年間,尤其是宋朝之後,因為印度未有新的思想傳來中國,中國佛教在法義、義理方面,中國自已開始修持。宋朝主要修行是禪宗及淨土,禪宗是參禪,淨土是念佛。

台灣有一句說法:「天台、華嚴是解門,禪、淨是行門」。宏印法師不大同意這種講法,他說:天台之智顗大師、慧思大師、慧文大師,他們都是有名的禪師,難道他們不修禪嗎?

禪宗著名的永明延壽禪師有四句話:「無禪無淨土、有禪有淨土、有禪無淨土、無禪有淨土」。不修禪,也不修淨土,就沒有依靠;只修禪不修淨土,有隔陰之迷,投胎轉世,無明不知,靠不住;不修禪只修淨土,念佛往生,靠他力,帶願往生;只有禪淨雙修,才有依靠,才有保障。

中國大乘佛教有一句話說:「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印順導師認為:天台宗有般若及性空思想,還算比較好一點。華嚴宗是如來藏、真常唯心的思想。關於禪宗,導師在《中國禪宗史》提出:中國禪有一種以般若無相,修持一切無住,一切法都不住,這是性空。

《中國禪宗史》這本書是導師意外寫成,因為當時台灣的教授辯論《六祖壇經》是否慧能大師留下來的經書,有人認為是,有人認為不是,辯論了一、兩年。導師沒有參加,但是默默地寫了《中國禪宗史》,修正了他們的看法,指正他們的錯誤。日本有八間大學研究中國禪宗史,地位相當崇高,導師寫了這本書,日本人佩服導師寫得好,分析詳盡,因而給導師頒發博士學位。能說服日本人不容易,日本人自覺了不得了不起,以前是看不起中國人,現在比較好一點。

禪宗也有般若無相這種講法,《六祖壇經》說:「無相、無住、無念」,這句話最重要,這就是《金剛經》的般若要義思想。很奇怪,禪宗第一個祖師是達摩,他重視的經典,是《楞伽經》。《楞伽經》是如來藏思想,真常唯心思想;《金剛經》是般若性空思想,所以,中國禪宗也不能一概而論。但六祖之後,馬祖禪師,百丈禪師,以至往後的禪師,在一般佛教徒心目中也不太清楚。但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導師亦寫出來,在六祖慧能同時代有一派牛頭宗,亦是禪宗其中之一派,跟六祖慧能、達摩禪相似。所以中國禪宗有金剛般若無相的講法,但是也有本有佛性、心性本淨的講法。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其中禪宗被看為最中國化、本土化。禪宗的制度,禪宗的進展,禪宗的百丈清規,都很中國化。但在思想上,達摩禪及牛頭宗受到老莊玄學影響。玄學,西方也有,是形而上學和抽象的宇宙論及本體論。

大乘有顯教大乘和密教大乘,中觀、唯識、天台、華嚴都是顯教大乘,密教大乘是西藏的藏密。顯教大乘如來藏所說的佛性本有,密宗大乘不是這樣說,是講佛德本有,佛的功德本來自有,所以學密的人說,立刻開悟,即身成佛,當身成佛。

中國禪宗有「明心見性,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樣的講法,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古代禪師有些用非心非佛,亦有用即心即佛來表達他們所修的禪。後來變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作為主流,流傳下來,本性清淨,佛性本來清淨。所以導師認為中國禪是各各為人悉檀;如來藏,真常唯心論是引人生善悉檀。導師對中國禪還有一些評議,他說中國禪宗有不健康的思想,印度傳來的戒,不被中國重視。

中國禪宗標榜不立文字,自性本心,心即是佛。導致有些禪師貢高我慢,輕視教典,後來的人不大看佛經,不大看佛書,只參公案,只參話頭。以為一悟一空,參公案總有一天開悟,一悟就一了百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不留心,不研究,不深入經藏,對教典不重視。禪宗出現以後,宋元明清之後的中國佛教,禪宗成為主流,偏離了聞思修。

對佛教這些不健康的發展,導師在《中國禪宗史》有這樣的評議:中國禪這種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心本具足,不假外求,一切萬法,就在本心,恆沙功德,總在心源,真常唯心論。佛法本來講理事要圓融,但中國禪宗偏離了理,偏離了中道。

我們看《佛法概論》和《成佛之道》,就知道導師在禪修方面重視四禪八定的印度禪。《成佛之道》說:「能發真慧者,佛說有七依」。七個依止,引發真智慧,引發無漏慧。佛陀的無漏真智慧,在七個禪定中引發出來。所以,導師也重視戒、定、慧中的禪定。

導師嚮往中觀初期大乘的菩薩乘,肯定初期大乘的人間菩薩乘,推崇彌勒菩薩的榜樣,「不斷煩惱,不修禪定」。但中國佛經翻譯得太簡單,容易令人誤解。這一句完整地說,應該是:「不斷盡煩惱,不修深禪定」。人菩薩乘不斷盡煩惱,留惑潤生,不修甚深禪定,這樣才能夠生生世世在人間修菩薩乘。

至於密宗,各地的密教各有特色:印度密宗──梵密,具有梵味。中國密宗──唐密,但中國儒家思想反對男女雙修,不准這法門流傳。西藏密宗──藏密,男女雙修,稱為左道密宗。日本密宗──東密,不流行男女雙修,修觀想,稱為右道密宗。

密宗是世界悉檀,密宗要灌頂,要加持,要持咒,要結種種手印,要觀想本尊。他們認為佛陀是本尊,菩薩是本尊,後來慢慢地變成金剛、夜叉、羅剎等都是本尊。本來觀想是外在、外相,慢慢修、慢慢修,修到本尊就是我,我就是本尊,本尊即我,我即本尊,我與本尊不二。他們嚮往欲界天,因為人生很脆弱,四大很脆弱,天人壽命比較安樂,金剛不壞身,嚮往天色身,悉地成就。導師的書,把修密宗,稱為“天慢”,即修密的人,嚮往天人的身體,修到天色身的成就,才再來修密,想修到身、口、意三密相應,身:結印;口:持咒;意:觀想本尊。修到三密相應,本尊成就。

現在密宗很流行,學密的人很多。宏印法師說:在美國洛杉磯,看到一間很大的書店,裏面有很多宗教書籍,其中佛教的書籍,幾乎全部都是密教的書籍,有一、兩百本,圖片也很多,雙修法等等都有。而中國佛教的書本,只有三至五本,西方接受的中國佛教的英文書本也只有五、六本。

諸法因緣生,宗派的產生也是因緣生,密宗這麼流行,是有原因的,這歸功於達賴喇嘛,宏印法師很欣賞這位第十四代的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很成功,實至名歸。中國統治西藏是有破壞,在拉薩有一個黃教的祖師宗喀巴,有一間很宏偉,很有歷史的宗喀巴祖師廟,共產黨時期將他廢掉,使西藏人非常傷心、難過,這相當於中國人的孔廟被廢掉。日本人打中國,八國聯軍打中國,也不敢把孔廟廢掉。我們檢討一下,平心而論,早期的共產黨對宗教是比較破壞的。功歸功,過歸過,功過要說分明。

因此,達賴喇嘛不能不逃亡到印度。他很聰明,將那些孤兒送到英國、德國、意大利、芬蘭、荷蘭等地,把幾百個孤兒送到歐洲各國撫養,小孩子受到很好的栽培,歐洲人很照顧他們,送到大學受教育,在當地滿有成就,然後請他們演講,到歐洲、美國等地,英文水準又很好。達賴喇嘛在西藏時也是學英文,不學中文,很多喇嘛,小孩子也是修英文,不修中文,很奇怪,這個悠來已久。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只有58歲,第九、十、十一、十二代加起來才71歲,有的18歲過世,有的21歲過世,最多是28歲就過世,死得不明不白。就算漢人派大官去西藏調查,達賴喇嘛的轉世,承傳問題這麼大,最後都是不了了知。所以這個達賴喇嘛由第一代,一代一代地轉世至現在的十四代,不大可信。

宏印法師對密宗的經典和西藏的歷史,不只是看導師的書,各宗派的書,他也有看。所以他收集了很多密宗資料,密宗的好處在那裡,弊處在那裡,他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他很同情那些逃亡藏胞的遭遇。但是達賴喇嘛出門都有保鏢,因為流亡在外的西藏少壯派主張藏獨,而達賴喇嘛已經放棄獨立,所以主張藏獨的人要暗殺他。達賴喇嘛主張跟中國好好談,可是談不來。

我們看密宗的經典,就知道密宗有求長壽法、發財法,大家都通通來灌頂、加持、求平安等,密宗把這個法門發揮得很好,所以密宗是世界悉檀,吉祥如意。世界悉檀是世間法,而佛法是出世間法。
宏印法師問大家:現在的世界悉檀,佛教有沒有求健康、姻緣、長壽、發財?可不可以這樣來學佛?法師告訴大家:學佛當然可以長壽,當然可以發財,即使不求發財,也要增褔,但不能停留在長壽、發財這裡,佛法的焦點不在這裡。《維摩詰經》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這就是各各為人悉檀及世界悉檀,先滿足眾生。有一句話:「滿足希求。」滿足我們總總的希求,這些資料在印順導師的書本都有。
《大日經》(又名《大毘盧遮那神變加持經》)云:「甚深無相法,劣慧所不堪,為(適)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說。」中觀講無相、講空、這是甚深無上法,我們這些根器不夠的人,聽空、學空都害怕,以為空是斷滅。般若、無相、空性不容易懂,所以為了眾生一般的根器,兼存有相說,這是密宗的特色。這句話不是導師說的,是密宗的經典《大日經》所說,所以要觀想本尊,結種種手印,還有持咒,三密相應及種種灌頂,都是有相的,還有曼陀羅,擺很多曼陀羅圖案來修持,都是有相的修法。
中國人流行一句話很有意思:「富學密、貧修禪。」富有的人修密,貧窮的人修禪。所以修密的人,多數是皇宮中的貴族。修密的人的佛堂,佛像很多,供奉本尊、金剛、夜叉,很有法力,供品也很多,早上和晚上,常常要放供品,很莊嚴。這麼多供品,有錢才能做到。所以說「富學密」。
而修禪的人,在山邊樹下,挑水、破柴,行住坐臥但求開悟,只重「知見」的體會。蘇東坡有一句名言:「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水盡是廣長舌,一花一木,無非中道。」中國禪與大自然相融會,天然的本地風光。禪宗認為,自性如來藏,涅槃妙心在自已裡面,不假外求,當下自在,所以「貧修禪」,一般平民百性都可以修禪,這是平民百性的法門。
我們這些不富不貧的人又學什麼呢?最好是學中觀,不落兩邊。至於淨土方面,印順導師認為:淨土是方便法門,信願至上,靠信念,但要仗他力,是易行道,容易修行。在泰國、緬甸不信淨土,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智慧的人,不應該只修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而應注重修般若智慧。
祝大家福慧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