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八月七日慧瑩法師講於慈航淨院
何翠萍筆錄
今天我為大家講講出家的問題。出家的意義我們都應該知道,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為何出家,出家以後,對於自己有何要求,應怎樣督促自己,鞭策自己上進,這些問題,所有出家人都應知道。而這幾個問題,都有相關性,我不須逐一來講。至於講到開示,我實在是不敢當,我現在只是引用四阿含經裏的幾段經文,來勉勵自己,勉勵大家。
《中阿含經》其中一篇《迦絺那經》說:「居家塵勞之至,出家學道,發露廣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修諸梵行,我寧捨小財物,及多財物,捨小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娑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居家很狹窄,總有一個範圍,在這範圍裏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被這些親屬牽引著,束縛著,令人生起種種煩惱障礙,只有出家學道,才能把眷屬的障礙和煩惱的障礙消除,這樣就能「發露廣大」,因為出家的範圍很廣大,不再念念想著眷屬,不再念念想著財物,我們要解脫,就要遠離一切障礙,行菩薩道就要普利一切眾生,就如四宏誓願所說:「眾生無邊誓願度。」
迦絺那尊者說:在家人好像被一把鎖鎖住一樣,想精進修梵行也做不到,不可以盡有生之年修梵行。所以,我寧願捨棄所有財物,離開所有眷屬,剃度出家學道。剃光頭表示一種破斧沉舟的精神,也表示一種很肯決的心志。袈裟衣是染色衣,出家人不會像在家人那樣穿鮮明雪白或彩色的衣服。「至信」表明迦絺那尊者對於佛法僧三寶以及對於戒,有很真誠很堅固的信心,相信佛已經圓滿一切功德,相信佛所證的真理,是可以究竟徹底令我們得解脫,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相信阿羅漢或菩薩僧,是有大功德,可以做我們的模範,做我們的導師,相信佛所設立的戒律,能令我們轉凡成聖,轉惡為善,轉染成淨。我們只要捨家去學道,也能得到佛法僧一樣的功德。捨棄束縛自己的家庭眷屬去學道,就是「無家學道」,這是最好的學道條件,比在家學道優勝很多。所謂學道是學甚麼呢?是學解脫,學清淨,學遠離煩惱,學證涅槃。
以上這段經文,講出了出家的意義,就是要放棄世俗人所愛念的據點。世俗人所愛念的據點,歸納起來不出兩種,一種是親屬,我的父母,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妻子,我的兒女,我的親戚,我所多到不得了,被這些親屬的我所束縛著。另一種是財物,我的房舍,我的田地,我的財產,我的金錢,我的股票,總覺得財物越多越好。在家人所愛的據點,出了家就要放棄。
我們中國人,不像印度和緬甸的出家人,叫一些中國人修行學佛出家,很多人會說:「等我存多點錢才出家。」這同迦絺那尊者所放棄的據點似乎不配合,並且有所相違。其實,這種觀念是不對的,不過,環境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也很難說。但最少我們要知道,我們一發心出家,就應該立一個志願,把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三寶。這樣,就要捨棄一切眷屬的束縛,就算是父母兒女最親的眷屬,都不應當作是自己的眷屬,而應當作是一般普通大眾,所有的眷屬,都變成社會大眾,如果父母兒女供養我們,我們也要把他們當作是一般施主那樣看待,我們要精進修行來報答他們,不是不用報答。
台灣年青的出家人,部分是由父母供養的,他們心裏總想著:在家時,是父母供養我,現在我出了家,父母供養我也是應分的,我沒有受其他施主的供養。於是,他們就不會精進修行,不知報答施主的恩德,這就失了出家的意義。
香港的出家人則反過來會想辦法增加收入,供養自己的親屬,令自己的親屬有好的享受,自己就覺得很有面子,很光榮。這樣也是失了出家的意義,出家與在家就變成無所分別。
有的人也許會說:「難道父母有病也不管嗎?自己的親屬有困難也不管嗎?」我們不是這個意思。對其他人我們都講慈悲,何況是自己的親屬呢?如果自己的親屬真的有困難,我們可以慈悲救濟,但不是把他當作是我的親屬而特別用心去救濟,應把他當作普通的眾生那樣去救濟。用這樣的觀念去做事,才不會受家族觀念的束縛,才具備出家的意義。
我們出了家,不但要把財物奉獻給三寶,連自己整個身心都要奉獻給三寶,奉獻給一切眾生,否則就不叫出家。
有的人可能會問我:「你奉獻了沒有?你有沒有財物?如果你有財物,為何不全部奉獻?」我不敢說我沒有財物,但我的觀念上是把身心財物全部奉獻了。佛制時出家人不坐車,是托缽乞食。現在由於地方性、時間性所限,我不可以托缽乞食,外出時也需要錢坐車坐船。我現在用錢很節儉,而且,觀念上我是向三寶借來用,因此不敢奢侈,不敢浪費。一旦我去世,所剩的一切都全部奉獻三寶,奉獻眾生。現在,最低限度我的觀念上不執著,放棄了執著心。
我們出家的時候,要捨棄一切財物,不存任何的執著心,才能體悟這個世間的無常,體悟無我的真諦,同時,由無我而做到無私,不再執著有我,也不執著有我所,知道世間沒有東西屬於我所有,親屬不是我所,財物也不是我所,一切都是無我無我所,就無所執著,無所依戀。於是就從無我、空之中發起大悲心,發菩提心去利濟眾生,然後期望達到行菩薩道究竟成佛的目的。這就是「出家學道,發露廣大」的意義。
第二,我引用《長阿含經》:「夫出家者,欲調伏心意,永離塵垢,慈育眾生,無所侵擾,虛心靜默,唯道是務。」
怎樣才是出家呢?出家就是要調伏我們的心意。因為一般世俗人的心意,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非常散亂,隨時都會生起煩惱,隨時都會生起貪瞋癡。我們既然出了家,就不許可再妄想紛飛,不許可心猿意馬,不許可隨便起貪瞋癡煩惱,所以,要調伏我們的心意。調即調順,就像馴獸師那樣調順降伏那些野象野馬。因為我們未得無生法忍,未得自由自在,所以要用調伏的工夫來降伏我們的心猿意馬,降伏我們的煩惱。只有這樣,才可以「永離塵垢」,永遠離開煩惱障礙。雖然小乘人不像大乘菩薩那樣發大菩提心,但他們也有慈悲心來培養眾生,來作眾生的福田,利益眾生,他們絕不會侵擾損害眾生。
同時,出家人要虛心靜默。我們剛出家的時候,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甚麼都不懂,甚麼都要學。那些長老,或年長的出家人,他們所學的佛法比我們多,我們就要虛心向他們學習。如果你不虛心,就會貢高我慢,即使你做錯了,別人也不會指正你,結果是你自己吃虧。一般人如果想學習想進步,就一定要虛心,出家人更加要虛心,因為我們初出家時,甚麼都不懂,需要別人的指導,所以,一定要虛心才會有進步。
另外,我們還要「靜默」。外道和世俗人,見到佛弟子,往往不是讚嘆他們地位高學問好,而是讚嘆他們諸根寂定。靜默就是代表諸根寂定,不只是口沉默寡言,連眼、耳、鼻、舌、身、意諸根都靜默,很安定,很安詳,不會多動,這是出家人的本色。
出家人無欲無求,甚麼都不在乎,甚麼都不希求,只是專一地去做一件事,就是「唯道是務」,唯有向道,唯有向解脫向涅槃,唯有修戒修定修慧,是出家人唯一的工作。
這段經文,顯示了出家主要在於發出離心,要出離煩惱,出離三界,出離一切人所愛染的。世俗人可以發增上生心,希望有進步,希望明年比今年進步,希望來生的福德比今生好,這是人天乘所發的心。我們出家人,學大乘的就講發菩提心。但無論大小乘,出家人都要發出離心,要離煩惱出三界,放棄一切財物眷屬,如果不發出離心,我們就不可以受用到出家的好處。
第三,我再引用《雜阿含經》:「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缽,家家乞食,如被禁咒。所以然者,為求勝義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究竟苦邊故,諸善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佛教誡當時的比丘:出家的人,是要「卑下活命」,要持缽乞食,要把頭髮剃除。世俗人很注重頭髮的裝飾,有頭髮才可以裝飾,沒有頭髮就不能裝飾,無論是做官或是做其他職業,無論是男是女,把頭髮裝飾好,就代表他的身分地位。但出家人把頭髮剃光,就不可以裝飾了,不需要把時間花在打扮上。佛制時,每個出家人都是三衣一缽,不可以有四件衣,不可以有兩只缽。釋迦牟尼佛以前是太子,他有很多兄弟都是皇子,還有一些王官大臣,後來跟隨他出家,他們也一樣在僧團中過簡樸的生活。當時的比丘,每天上午拿著缽在俗家人的門外,靜默地站著,如果他們對三寶有信心,願意種福田,他們自然會在適當的時候,拿著食物,恭恭敬敬地跪著供養出家人。而出家人不可以因為某家富有就去那家乞食,或某家是我的親人,就去某家乞食,一定要依著次序去乞食,最多只可受七家的供養。如果一家的供養已足夠,就可以不再乞,但如果當天乞了七家仍未夠,即使挨餓,也不能再去乞食。這就是「卑下活命」。就算出家前是皇子或大官,有權有勢,有地位,有財富,有錦衣美食,但出了家就要全部放棄,就要這樣生活。
他們放棄榮華富貴,過著簡樸的生活,好像被人念了禁咒,被人咒到傻了一樣。印度人很喜歡念咒,醫病要念咒,捉蛇要念咒,害人也要念咒。「禁咒」即是被人害。他們有大好家庭不去享受,卻到處去乞食,到底是為了甚麼?他們是為了求勝義,也即是為了求涅槃求解脫的緣故,為了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以不惜犧牲一切世俗的享受。
如果我們不盡形壽來修諸梵行,被眷屬財物牽制著,就沒法子放下一切專心修行,就沒法子度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現在的世間人,都未能免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種種憂悲苦惱,確實是苦海無邊,只有放下一切來修行斷煩惱,破我執,斷無明,才可解脫生死,超出三界,才可以永度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盡了苦的邊際,就可以登彼岸。
中國古代的人,如果犯了法,欠了債,出了家就沒事了。但佛制時的出家人,很多都不是被國王所逼害而出家,也不是因為犯了法而出家,不是為了避債而出家,不是為了避免恐怖的事情而出家,不是為了保存性命而出家,而是為了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出家。
佛對比丘說:你們不是為了解脫而出家的嗎?既然是為了解脫而出家,就要精進修行,要無所罣礙,把甚麼都放下。
這段經文點明了出家是為了甚麼,而且說得非常明白。
第四,我再引用《雜阿含經》,經中有一婆羅門問阿難:「阿難,汝何故於瞿曇所出家?」「瞿曇」是指釋迦佛的姓,釋迦是族名。釋迦佛有三十二相,阿難尊者有三十一相,他的相貌非常英俊,差不多有佛那麼圓滿,他非常聰明,很令人歡喜,又是比丘中最年輕最英俊的,所以那個婆羅門看見他跟佛出家,就覺得很可惜,也覺得很奇怪。阿難簡單地回答:「為斷故。」婆羅門復問:「斷何等?」阿難回答說:「斷貪欲,斷瞋恚,斷愚癡。」
貪欲、瞋恚、愚癡是三毒,也是根本煩惱,如果斷了三毒,就可以破無明,斷除一切煩惱,就可以了生死,得解脫。我們出家剃頭不是為了貪圖涼快,不是為了別人叫我們師父,而是為了斷貪瞋癡。
從以上的幾節經文,我們可以體會到出家的作用,主要是要破除世人的自私心和狹隘性。世俗人因為被自己的家和自己的親族束縛著,要牽掛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等等,他們一定有自私心和狹隘性。而出家就全部捨棄,放棄了世人所執著的自私性和狹隘性,放棄了自我,放棄了家庭,放棄了親族,放棄了一切財物,放棄了名聞利祿,把一切都放下了。
有的人會想:這樣會不會很消極?這到底是不是消極呢?或者有人以為,那些事業失敗,情場失意的人,為了逃避現實才會出家。這種想法是錯的。如果有人這樣出家,他的動機就不正確。我們出家,純粹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得解脫,是為了普利眾生。這樣的出家,絕對不消極,絕對不是逃避現實。
如果講出家有消極的一面,那是消極於自我,消極於財利,消極於世人所貪愛的一切。但另一方面,卻是積極於向解脫,積極於向寂滅,積極於修梵行,積極於修戒定慧。這種大積極,世間上的人都做不到。這種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超現實。世間的現實并不理想,生老病死有甚麼理想可言?有親愛就有別離,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有甚麼理想可言?所以我們要超脫它,改造它。我們出家就是要超脫現實,改造現實,由不理想而達到理想,這就實現了所謂出煩惱家。我們出家,並不只是形式上剃了頭,穿上僧袍那樣簡單,主要是為了出煩惱家,出了煩惱家才達到解脫、自在的目的。所以,依佛制,就要用無家、無私、無我這種平等的方式來修學出家法,修學佛法,修學解脫法。
在僧團裏,所謂的六和共住,就是無我、無私、平等。大家住在一起,所有人都要持戒,不管你在家時怎樣有地位,怎樣有財富,出了家,人人都要守戒律,要戒和同遵。大家都要智信三寶,見解是一樣的,就是見和同解。大家的受用是一樣平等的,不會誰厚誰薄,人人都是三衣一缽,就是利和同均。大家做到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表現在身口意上,就是身和同住,口和無爭,大家絕不會打架吵架,還要做到意和同悅,大家都歡歡喜喜。這樣才謂之出家人,才謂之出家的僧團。這僧團就做到無私無我,平等自由的實現,打破了在家人那種自私、我執、有範圍、狹隘,為自我圖謀利益的觀念。佛陀建立這樣的僧團,實在是要啟示社會大眾,應該學習這種無我無私的精神,然後世界才有和平的一日。如果大家有私有我,處處為自我,為自私著想,爭權奪利,這個世界永遠只有鬥爭。
當我們未能改造社會之前,佛陀就在僧團中實現了六和共住這種和平、無我、無私、平等的理想。我們如果體會到六和共住的意思,就知道佛陀的意思在那裏,佛陀不是單單希望在僧團裏做到六和敬,其實佛陀是想假借僧團這種無我無私平等的作風,來影響這個社會上的人去覺悟,令世界和平,令人人都大公無私。
不過,一般人不了解,以為六和共住是當時僧團中小乘人的做法。其實不是這樣簡單的,這樣出家是富有意義的。由此可見,出家不是一件等閒小事。我們剃了頭,不穿漂亮的衣服,只穿樸素的衣服,佛制時的出家人還穿糞掃衣,這是為了甚麼緣故呢?大家要知道,所謂大死然後才有大活,大放棄然後才有大解脫大自由,不放棄就沒有自由。因此,古人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大將和宰相,本來已經是大丈夫,大將可以為國為民而衝鋒陷陣,而宰相肚內可撐船,非常大量,能夠運籌帷幄,為國家做種種大事。但是,出家不是那些大將和宰相可以做得到的。這不是誇張,大將宰相雖然很有本領,但論到能耐、氣魄和犧牲精神,還是比不上出家人,出家人的精進和志氣,遠遠超過大將和宰相。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出家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古德還說:「出三界謂之大丈夫事。」大將和宰相,做來做去都是做世間的事,他們要保護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就算是捨命殺敵而犧牲,他們的心也有我執,是為了我的國,為了我的家,為了我的親屬,為了我的名譽,為了我的地位,還是不肯放捨,他們只不過是三界的煩惱中人,所以,他們不可以解脫,不可以出三界。而我們出家,則是為了斷煩惱出三界,不是為了貪玩。所以,我們不要看輕出家之事。
律典中另外有解釋甚麼叫大丈夫相,舉出了十件事為大丈夫相──能堅持志節、能持戒、耐寒、耐熱、忍飢、忍渴、抵受風雨、一食、忍惡言、忍毒蟲。
佛世時的出家人,到處行化,經常都會遇到大風大雨,乞不到食物時,就要挨飢挨渴,在山林中,氣候多變,有時熱到四十多度,有時又冷到零下幾度。出家人要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但主要的是十善戒。出家人還要日中一食,過午不食,只吃一餐。現在的中國出家人不很尊重這條戒,但現在東南亞的出家人,很尊重這條戒。其實日中一食是有好處的,吃完飯就放下一切,不用記掛,也節省了時間,只需用功修行,或修定,或聽法,吃少一餐非常安樂,非常舒服,非常自在。不過在中國不容易實行,如果身體不好,就做不到。
出了家,還要忍受惡言,有的人會罵出家人,以前,在廣東一帶更加多人罵出家人。在印度,一般人不會罵出家人,但外道或與佛教作對的人,就會用惡言來罵出家人,甚至會冤枉、毀謗、侮辱出家人,但出家人不可以爭辯,不可以同人吵架。
出家人還要忍受毒蟲侵害,因為佛世時的出家人,到處行化,去到那裏,就隨便在附近的樹下靜坐和過夜。在印度這熱帶地方,經常有蛇蟲鼠蟻出沒,就算是佛的兒子羅睺羅和舍利弗的出了家的弟弟,也被毒蛇咬過,在山林的地方,被蚊咬更是很平常的事情。
出家人如果能忍受以上這十件事,就是大丈夫相。能忍受這些苦難,表示他們的志氣很堅定,不會因為遇到災難,遇到逆境,遇到痛苦就退心。如果一遇到苦難就說:「早知我不出家了。」這樣就會後悔,就會退心。所以,要忍受所有苦難,所有惡言,才是大丈夫相,唯有大丈夫,才能堅持志節,不會變節。
當我們剃頭時,都會念這首偈:「毀形守志節,割愛無所親,出家弘聖道,誓度一切人。」這首偈,我每天都念。如果你忘記念這首偈,你就不知自己為何出家。我們的頭髮本來裝飾得很好看,現在剃了頭,就是毀形。我們毀形是為了守志節,為了立志把自己的身心奉獻三寶,奉獻眾生,立志修行,立志修戒定慧,立志斷煩惱,了生死。無論我們遇到甚麼災難,我們都不會變節,不會退心,不會後悔。剃頭有破斧沉舟的精神,我們決心要這樣做到底,不但要盡形壽獻身命,甚至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盡未來際,生生世世都要做到成功為止。世間人愛自己的眷屬,出了家就要全部放棄這種自私的愛,不但愛自己的眷屬,也愛一切眾生,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眷屬來愛,悲憫一切眾生,這就變成割愛無所親,要親就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親,要不親就連父母妻子兒女都不親。如果念念想著自己的眷屬,就變成沒有了出家的意義。
我們出家是為了弘聖道。聖道是解脫凡夫之道,得證解脫涅槃之道。有的人可能會說:「我不會講經說法,怎麼辦?」我們要知道,弘聖道有言教和身教,如果能夠身教和言教並用,這當然是最好,但如果你不善於講經說法,你可以用身教。其實身教也相當好,我們身體力行,能夠持戒,能夠忍辱,能夠修戒定慧,能夠虛心靜默,諸根寂定,就是身教。身教對世人也有影響力,也是弘聖道。
我們出家就是要誓度一切人,既然要誓度一切人,那麼,對一切眾生就要平等。由此可見,我們出家的志趣是多麼高潔,出家的使命是多麼神聖。我們要達成自己的志趣,完成自己的使命,才是真出家。
怎樣才是真出家呢?就是要身心俱出家,不但身出家,還要心出家。我們的心不為世間事情所牽引,不為世間事情所束縛,真真正正為學道而出家,為向解脫向涅槃而出家,這樣才能達成我們的神聖使命。
在近代的出家人當中,我舉一個大德高僧來作我們的榜樣,他就是弘一大師,因為他持戒很清淨,所以人們也稱他為弘一律師。他出家前是一個有名的藝術家,琴棋詩畫樣樣精通。他出家時就發誓:「我一定要做一個清淨的比丘。」他決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無愧於心的比丘,因此定下十大守則,時常反省,時常自律。這十大守則就是:
第一,虛心。前面經文也提過虛心靜默,即使別人批評指責,也能虛心接受,這樣就能改過,就能進步。如果不接受,就不會慚愧,就不會改過。
第二,慎獨。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一樣要嚴守戒律,不可以因為沒人看見就隨隨便便。一個人無論在哪裏,都好像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一樣,自己對自己非常嚴格。
第三,寬厚。就算別人薄待他,對付他,他都用寬恕的心,優厚的態度來待人。
第四,能吃虧。即使很辛苦也不怕,這是出家人的本色,這樣才能修福,有智慧才有福。福也能資長慧。
第五,寡言。平時沉默不多說話,諸根寂定也是出家人的本色。有些尊敬比丘的外道,來到精舍,來到佛弟子的地方,也要求同去的人安靜,不能嘈吵。
第六,不說人過。我們一般世俗人,很喜歡說別人的過失,喜歡說東家長西家短,這就犯了口業。弘一大師對別人的過失,一句也不說。筏可大和尚也是發了誓,不講人過。
第七,不文己過。文即裝飾,自己有過失,專門說些話來掩飾。弘一大師絕不會這樣。
第八,不覆己過。自己有過錯就發露懺悔,自己檢舉自己的過錯,不掩飾自己的過錯。
第九,聞謗不辯。即使親耳聽到別人毀謗侮辱自己,也不同人爭辯。有些事情,越辯越糟,不爭辯反而慢慢會水落石出,人家自然會明白。
第十,不瞋。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無論多麼委屈,都不生瞋恨心,不發脾氣,即使人人都為他抱不平,他也不覺甚麼,反而生起感恩心:「他是在試探我,是在訓練我的忍耐力,我還要感謝他。」
以上十大守則,是弘一大師出家時定給自己的。我覺得非常實用,如果我們能依著這十大守則來做,是相當好的。
有一次,弘一大師在南普陀佛學院開示學眾,他對大家說:「要曉得我們出家人,是所謂僧寶,地位是很高,應在俗家人以上的,所以,關於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以上才可以。假若僅能與在家人相等,那已經是難為情了,何況不如?」假如我們的品行和在家人差不多,已經是不好意思的了,何況是比不上在家人,那更是慚愧了。
這幾句話很淺顯,但我覺得很有用,我們如果時常這樣反省,時常記在心頭,就一定會有進步,就算做不到一個十全十美的出家人,總不至於太離譜。所以,我特別讀出來,與大家共勉。
下面,我把寫給瑞強師的幾首偈,讀給大家聽,作為總結歸納我今天所講:
出家真義在放下,
無我無人亦無家,
離卻煩惱即解脫,
大悲平等廣利他。
四相皆空無戀留,
解除結縛大自由,
身心一切全奉獻,
學菩薩行不計秋。(即不計時間)
瑞相端嚴呈吉兆,
強健勇猛速向前,
出離三界無罣礙,
家即非家心泰然。(這首以「瑞強出家」為每句的開頭)
智慧如海深,
通達去來今,(即通達過去現在未來)
上下無障礙,
人人是知音。(這首送給瑞強的師父智通師父)
慈航大法船,
濟渡諸有緣,
同歸佛智海,
大地湧金蓮。(這首送給慈航淨院的住持智海法師)
最後,祝各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