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 宗

 

作者:伯勤

早期的密教

密教之傳來,早在東晉(317~419)之前期,即有龜茲國的帛尸密多羅,譯出了《大灌頂神咒經》,又有自太元六年(381)至太元二十年(395)的十五年間,西域的曇無蘭,譯出了《時氣病經》、《咒齒經》、《咒目經》、《咒小兒經》、《請雨咒經》、《止雨咒經》、《咒水經》等許多的密教經典。從這些經的名目,可知係為治療齒痛、眼疾以及求雨等的咒文,亦為總持了諸尊及諸天的神德的咒文,因此而形成咒術的盛行,也就不難想像了。這種與道教的符咒相通,而被中國人所能理解的咒術,即所謂的原始密教(「雜密」),尚不能算作純粹的密教。但卻為真言陀羅尼和密法之傳播於中國社會,並使密教的信仰,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心中,亦即是為純粹密教(「純密」)的容納和成長,奠下了基礎。到了唐玄宗時代,由於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之「開元三大士」的來到中國,使得密教的教理、儀軌、曼荼羅等,完成了組織化及體系化,但當然亦帶有相當顯著的中國的色彩。

唐代密教的三位大師

善無畏(637~735)梵名 Cubhakara-simha。音譯作戍婆揭羅僧訶、輸波迦羅。意譯作淨師子。又稱無畏三藏。為東印度烏荼國人,屬剎帝利種姓,釋尊季父甘露飯王之後裔。十三歲嗣位,因內亂而讓位出家,至南方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悟法華三昧。復至中印度那爛陀寺,投達摩鞠多(梵 Dharmagupta)座下,學瑜伽三密之法,盡得其傳,受灌頂為天人師。唐代開元四年(716),奉師命,經中亞至長安,玄宗禮為國師,詔住興福寺南塔院,後移西明寺。翌年,奉詔譯經於菩提寺,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擔任譯語,無著綴文筆受。此後即致力譯經。

師為將密教傳至中國之先河,與金剛智共同奠定密教之基礎。密教之根本聖典《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日經》),即由善無畏口述,一行記錄而成。後由一行編纂,並加以註釋,成《大日經疏》,凡二十卷。此外,尚譯有《蘇婆呼童子經》(三卷)、《蘇悉地羯囉經》(三卷)等密教重要經典,並介紹灌頂之修行方法。又《大日經》內之密咒,皆寫出梵字,逐字以漢音對譯。此係因密教重視文字,為求念誦、觀想精確,故創此例。由此可知師當時傳授密教,已同時教授梵文拼法,開始講求「悉曇」之學,此為我國佛教史上值得重視之事。師亦擅長工巧藝術,相傳其自製模型,鑄造金銅靈塔,備極莊嚴;其所畫曼荼羅尤為精妙。

師於開元二十年表請歸國,未得准許。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於禪室,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玄宗甚表哀悼,追贈鴻臚卿,葬於龍門西山之廣紀寺。付法弟子有寶思、一行、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金剛智(671?~741)梵名 Vajrabodhi。音譯跋日羅菩提。為印度密教付法第五祖,中國密教初祖。出身南印度婆羅門(一說為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三十一歲,從南印度龍智學習密教。繼善無畏東來之後三年,於唐開元七年(719),攜弟子不空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建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化度四眾。八年(720),入洛陽、長安,從事密教經典之翻譯,並傳授灌頂之祕法。譯有《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等許多密教經典的同時,也依之實地修行,顯現了卓越的靈驗,因此受到了王臣上下的虔誠歸依。像這樣由善無畏及金剛智所弘傳的新密教,到其弟子不空三藏,即形大成。與善無畏、不空並稱「開元三大士」。本擬歸返印度,然因病示寂於洛陽廣福寺,世壽七十一(一說七十,或謂年壽不詳)。諡號「大弘教三藏」。門弟子另有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不空(705~774)梵名 Amoghavajra。又作不空金剛。為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誦持梵經。尋渡南海,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時年十六。一說係北天竺婆羅門之子,少孤,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二十歲(開元十二年)於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師聰敏過人,深獲三藏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剛智示寂,師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辯等浮海西遊,經廣府、訶陵而達錫蘭,從普賢阿闍梨(一說龍智阿闍梨)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祕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遍遊印度,於天寶五年(746)攜帶了梵本經典千二百卷,回到長安。他譯出的經典極多,以《金剛頂經》為首,都達一百十部計一百四十三卷。

不空的功績,範圍很廣,諸如譯經、講論、造寺、造像,無不涉及;尤其在祈禱及咒術方面的卓越表現,超過了善無畏與金剛智,所以他也是一位史所罕見的密教大成就者。他在當時中國佛教界之能贏得隆高的榮譽,主要亦是由於他的咒法;他之得到在宮廷握有實權的官吏以及地方軍閥之實力者的歸依,原因也在於此。特別在安祿山造反之際,受到對抗安祿山的將領哥舒翰的崇信,為不空三藏帶來了領導中央佛教界的契機。又因他住進了自隋代以來即成為執行佛教政策之中心的長安大興寺,以此作為基地,於上元元年(760),在該寺設立灌頂道場,或出入於內道場。永泰元年(765)朝廷加號大廣智三藏,制授特進試鴻臚卿,他在中央的活動情形,可以想見。此乃配合著他的世界觀之金剛界曼荼羅思想的具體化而來,他基以《金剛頂經》,推展智法界的文殊信仰,以五臺山作為密教的根本道場,強化了和國家權力的結合關係。因此,於大曆七年(772),使天下寺內,建立文殊師利菩薩院,安置文殊聖像,達成了以五臺山為中心的金剛界曼荼羅思想的實現。在重視道教的當時,促成了密教的全盛,其結果,密教在中國,也就難免帶有我國傳統的事物了。

不空三藏,到代宗大曆九年(774),七十歲時入寂為止,大約三十年間,領導著長安的佛教界,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虔誠歸依,臨終之前,代宗為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入寂後皇帝廢朝三日,贈司空、諡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於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可見不空之於唐朝,是一位多麼重要的人物了。其與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並稱我國四大翻譯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

不空的門下,有為五臺山佛教盡力的含光;另一位傑出人才是惠果,也就是日本密教的創祖,弘法大師空海來華留學期中所遇的師匠。空海在惠果座下傳承了金剛界及胎藏界的兩部秘密壇儀印契;因此,密教傳到日本之後,便在日本開出真言宗的奇葩。

 

惠果(746~805)。京兆府昭應縣(陝西)人,俗姓馬。世稱青龍阿闍梨,為密教付法第七祖。童年入道,初從曇貞研習諸經。年十七隨曇貞入內道場,於眾中超邁特出,遂為不空三藏賞識,盡傳其三密法要,二十歲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復從善無畏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從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並融會二者,建立「金胎不二」思想。此後常應詔入內道場為代宗、公主等修法,並繼不空法席,為青龍寺東塔院灌頂國師,故又稱青龍和尚。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倍受崇敬。

師博通顯密內外群經,啟迪後進不遺餘力,四方從學之眾常多達數千人。各國入唐求法者多從師受密宗教義,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羅僧惠日、悟真等,而將此宗傳入日本、新羅。永貞元年示寂,世壽六十。空海奉敕撰其碑文。著有《十八契印》、《阿闍梨大曼荼羅灌頂儀軌》、《大日如來劍印》、《金剛界金剛名號》等各一卷。其中,十八契印所說為密教修法之根本形式,為密教重要著作之一。此外,日本真言宗所謂真言八祖中,師為唐土最後之祖師,故在密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又空海所傳之兩部曼荼羅及其他修法之祕密道具等,皆為師授意,命李真、楊忠信等所製作者。

惠果門下傑出弟子眾多,能承其法脈至今而發揚光大的為日本之求法僧
空海。

空海(774~835)讚岐(香川縣)人,俗姓佐伯直。十五歲至京都研習儒學,後入大學明經科,逐漸接觸佛教,十八歲發表《聾瞽指歸》(後易名為《三教指歸》)批判儒釋道。延曆十二年(793)入佛門,師事和泉槙尾山寺之勤操,法名教海,後改為如空,研究三論及大小乘教義。十四年,在東大寺戒壇院受具足戒,改名空海。十五年,曾於一寺中睹當時傳到日本的《大日經》,然未能解悟。遂發願入唐求法。於延曆二十三年(804)乘遣唐船來唐,在福州長溪縣登岸,北上歷訪長安諸大德,而於青龍寺之惠果阿闍梨處承續密宗之嫡傳,受傳法阿闍梨位灌頂,密號遍照金剛,成為最早受習純粹真言密教之日本人。為日本真言宗開祖。

日本大同元年(806)歸返本國,翌年,在京都久米寺講授《大日經》,三年,敕許弘通真言宗。四年,入宮論說即身成佛之義,挫敗華嚴宗之道雄、天台宗之圓澄等諸碩德。弘仁元年(810),在於高雄山寺,補任東大寺別當之職。三年,修金剛界灌頂,授與最澄、和氣真綱等人,未久,再修胎藏界灌頂,授與最澄、賢榮等人,為日本兩部灌頂之嚆矢。

弘仁七年,敕賜高野山之地以建寺宇。九年,賜師「傳燈大法師」之號,任內供奉十禪師之職。十年,寺院落成,號金剛峰寺。十四年,嵯峨天皇賜予位於京都的東寺(即教王護國寺),與高野山同為永久之密教道場。東寺之堂舍結構、佛像造形、年中行事、僧眾威儀等,悉倣唐朝青龍寺之風貌。立真言宗,又稱
東密(由東寺傳出之密教)。

 天長五年(828),創建綜藝種智院,教授道俗弟子諸學,確立密宗教學,該院亦為日本最早之私立學校。

 承和二年(835),於高野山入寂,世壽六十二,被尊為日本真言宗高祖,諡號「弘法大師」,時人則多稱「高野大師」。門人甚多,以真濟、真雅、實慧、道雄、圓明、真如、杲鄰、泰範、智泉、忠延等十人最為傑出。空海與此等門人大揚宗風,而予平安時代社會各階層以極深之影響。

 師之著作極豐,教義方面有《辯顯密二教論》、《祕藏寶鑰》、《十住心論》、《付法傳》、《請來目錄》、《御遺告》、《即身成佛義》、《聲字義》、《吽字義》、《般若心經祕鍵》等,另有《大悉曇章》與《篆隸萬象名義》(辭典)等。關於文學方面有《文鏡祕府論》、《文筆眼心鈔》、《性靈集》、《高野雜筆集》等。此外,師又長於書法,墨寶有風信帖、灌頂歷名、七祖贊、三十帖冊子等。亦曾指導密宗美術,對社會教化之功可謂既廣且深。

於空海寂後百年頃,事相之傳承分成小野、廣澤兩大流派。二者復各分六流,合稱野澤十二流。日本真言宗自根本之小野、廣澤二流開始,雖衍生眾多流派,然中世以來僅大別為新義(提倡「自性加持身說」)、古義(主張「大日如來本地法身說」)二派,江戶時代,古義派多屬高野山、東寺,新義派則隸屬智山、豐山二山,稱新義真言宗智山派與新義真言宗豐山派。流傳至今,逾千年而法脈不斷。

 

密教的教義

密教重視曼荼羅,它是法身如來的清淨,即是指的自證境界。因此,它亦意味著眾生有的自性清淨心。這個形而上的曼荼羅世界,為了要用普通的經驗的知識來理解它,故用易於領會的象徵圖繪,把曼荼羅表示出來。曼荼羅,有胎藏部和金剛界之兩部,善無畏與一行,主要是傳了胎藏部,金剛智與不空,主要是傳了金剛界。兩部本來不二,不過是表現出了唯一法的表裏關係而已。胎藏部曼荼羅,中央是大日如來,在其東西南北的四方有四佛,更在其外部,配置菩薩四百十四尊;金剛界曼荼羅,劃分九部,成為九會,各會配之以諸尊,計千四百六十一尊。由此而言密教,可說是多神的,從佛教的諸佛及諸尊,以迄教外的諸尊及諸天,均被置於其中;乃至修法用的道具法器,也被包攝其中。這恐怕是從開悟後的境界,觀察眼前的一切事物,全體是絕對的顯現。

 

 

參考書籍:    《密教發達志》大村西崖

                                    《密教史》姆尾祥雲

《中國密教史》呂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