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北傳四部《阿含經》

 

石穎智

北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四部阿含經,梵語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譯作法本、淨敎、歸、法歸、法藏、藏、敎法、傳敎、趣無敎、傳、來。阿含意指傳承敎說,或傳承佛陀敎法的聖典。稱阿含為《阿含經》,是我國古來的慣例,這就是北傳四阿含。其中南傳的《長部》、《中部》當於北傳的《長阿含》、《中阿含》,《相應部》相當於《雜阿含》,《增支部》相當於《增一阿含》。

此外,傳統上,中國佛敎學者,尤其是大乘佛敎學者,往往將《阿含經》視為小乘經典,所以在中國和日本的佛敎理史上向來未被重視。直至近世,歐洲諸國加以研究,自一八二零年代始漸受重視,而確認《阿含經》並非小乘經典,乃是原始佛敎的經典,其內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具有多重意義及價值。

現在試將北傳四阿含分別介紹如次:

雜阿含》,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為北傳四阿含之一。師為劉宋譯經僧,中印度人,原屬婆羅門種姓。幼學五明諸論,廣研天文、書算、醫方、方術等學。後讀《雜阿毘曇心論》而崇信佛法,遂剃髮出家,並受具足戒。師為人慈和恭順,專勤學業,先習小乘敎法,博通三藏,後轉學大乘敎法,深研《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諸經,進而讀誦宣講,並以佛法勸化父母歸信佛敎。劉宋‧元嘉十二年(435),師經由海路至廣州 文帝遣使迎入建康祗洹寺,從事譯經工作,師與慧嚴、慧觀等於祗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於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二卷,於丹陽郡譯出《勝鬘經》一卷。其後,受譙王之請而止荊州新寺,宣講《華嚴》等經。此外,師亦曾居住道場寺、中興寺、白塔寺等多處。劉宋‧大明七年(463),師奉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賞賜甚豐。一生歷經文帝,孝武帝、明帝三朝,歷朝皆歸向推崇之,對內事外事多有貢獻。師廣演大乘敎法,譯經弘化,世稱“摩訶衍”。所譯經典共計五十二部一三四卷。

《雜阿含》,意思是傳來的事相應聖敎集。也就是以“事類相應”結集佛陀的敎法。“相應”意指“結合”或“歸納”;也就是將述說同類旨趣的經典,經過歸納而編集在一起,如陰相應、六入處相應、界相應等。關於《雜阿含》名稱的由來,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載,此經是佛陀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等講說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的敎說,今集為第一部,稱《雜阿含》。又據《摩訶僧祗律》卷三十二載,以匯集文句之雜者,故稱《雜阿含》。另據《薩婆多毘尼毗婆沙》卷一載,《雜阿含》是闡明諸禪定,為坐禪人所必修習法門。《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載,一切事相應敎,間廁鳩集,故稱《雜阿笈摩》(《雜阿含》)。本經是漢譯四阿含中最大的一部,也是四阿含中最早成立者。依性質而區別全經可分為三大部類:

第一部份是“修多羅”,內容為蘊、處、緣起、食、諦、界、念住等道品。

第二部份是“祗夜”以偈頌問答而說法。

第三部份是“記說”是佛陀及諸弟子所說,分別編於各卷之中。

此外,本經保存了原始佛敎的風貎,其中雖然含有後代的編纂,但絕大部分皆為早期結集者。本經法句大多簡明,在實踐上的修行法門,列有四念住、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入出息念等道品。經由佛陀及弟子對話中,顯現出四雙八輩的差別,依八眾而說“眾相應”,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諸大弟子等都能領受法益。

此經共分成七大類五十餘相應,分述如下:

  1. .五陰誦

(1)    陰相應:敍述佛陀說示當觀色、受、想、行、識五陰是苦空、無我、無常、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住顛倒,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    羅陀相應:敍述佛陀為侍者比丘羅陀說示五陰能令眾生生死輪迴,不得超脫。當觀五陰是無常、苦、空、無我、無所取著便能自覺涅槃,不受後有。及羅陀答覆眾多外道出家者,自己是為斷五陰苦所以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3)    見相應:敍說由五陰而起諸邪見事。

(4)    斷知相應:敍說五陰無常,應當斷除。

  1. .六入處誦

即六入處相應。佛陀對有情說示眼、耳、鼻、舌、身、意六內處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外處,是苦、空、無常、無我。若能於六入處如實知苦、空、無常、無我,則得漏盡,不受後有。

  1. .雜因誦

(1)    因緣相應:敍述緣起法,如十緣起,十二緣起。佛陀敎誡弟子若能依次思量十二因緣生起原因,則能如實知苦而滅無明,得盡苦邊,又說此因緣法無論佛陀出世與否,常住法界,由於佛陀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而顯法於世。

(2)    食相應:敍述四食:粗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可資益有情肉體及精神,令得住世。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3)    諦相應:敍述四聖諦諸法,並勸應急求現觀四聖諦,應勤學四聖諦,以離生死苦,得涅槃樂。

(4)    界相應:敍說眾生常與界俱、界和合,應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5)    受相應;記敍佛說有情身心諸受悉皆是苦,若能觀無常,變易、離欲、滅、捨離,則得盡諸漏。

(6)    舍利弗相應:記敍舍利弗說不善業、八正道、禪定、自省等諸法。

(7)    目揵連相應:敍說目揵連證得神通的緣由,及見眾生行不善業所受的種種苦果。

(8)    阿那律相應:敍說阿那律以善修習四念處,而得天眼大德神力,並敎諸比丘修四念處可趣向遠離、出要、涅槃。

(9)    大迦旃延相應:記敍迦旃延為梵志說離貪慾、見欲;為國王說四姓平等法;為童女說十一切入處;為罹病長者說依四不壞淨,修六念處等法。

(10)阿難相應:敍說阿難為比丘、比丘尼、婆羅門、長者、外道、童子說法。

(11)質多羅相應:敍說佛陀弟子長者質多羅,常與諸上座往來問答諸法事;不被外道所誘;命終生不煩熱天諸事。

(12)天相應:敍說諸天一日一夜與人間壽命的差別;比丘具足諸禪,於五蘊作正思惟的果報等。

(13)修證相應:敍說四種善好調伏眾如日光自照;隨生子、勝生子、下生子的差別;四正斷的內容;修習禪法以不放逸為根本;不放逸能斷貪瞋癡;阿羅漢三明;無為法及無為道跡等法。

(14)入界陰相應:敍說內六入處;以五種種子的生長譬喻緣起的流轉及還滅各具因緣;若不如實知世間及世間集,則不得解脫;為斷三愛、三有漏,當求大師;比丘於六處味著,則生上煩惱等法。

(15)不壞淨相應:敍說佛陀是一切有情中第一人;一切法中,離貪慾法為第一;一切眾中,聲聞眾為第一。

  1. .道品誦

(1)    念處相應:敍說有四念處、修四念處是得如實法的一乘道、修習四念處的方法、修習四念處的利益。

(2)    正勤相應:敍說四正勤的內容。

(3)    如意足相應:敍說四如意足。

(4)    根相應:記述佛陀說有五根,如實觀察五根,得證阿羅漢,乃至得成正覺。

(5)    力相應:記述佛陀所說二力、三力、四力……乃至十力。

(6)    覺支相應:敍說七覺支為不退法、善積聚,修習七覺支可去除五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    聖道分相應:敍說八正道及修習八正道的利益。

(8)    安那般那念相應:敍說修習安那般那念的方法、果報。

(9)    學相應:敍說三學並三學次第成就的各種果位。

(10)不壞淨相應:說明成就四不壞淨,不墮三惡道,得須陀洹,或生天道。

(11)大迦葉相應:敍說大迦葉諸事。

(12)聚落主相應:敍說諸聚落主向佛陀請益,或向佛陀問難,佛陀為其記答。

(13)馬相應:敍說佛陀以調馬法、良馬、惡馬等譬喻敎化弟子。

(14)釋氏相應:敍說佛陀為摩訶男及諸釋氏說各種法。

(15)無始相應:敍說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所以父母無量,苦樂亦無量,當求出離生死。

(16)婆蹉種出家相應:敍說婆蹉種出家向佛陀請益,乃至出家證阿羅漢。

(17)外道出家相應:敍說佛陀及其弟子為各類外道及外道出家者說法。

(18)雜相應:記敍佛陀說憶念三寶可以除去恐怖心;說十八行能起生死輪迴;說愛恚互生,若具足諸禪,則可斷愛恚;慚愧二法可以淨化世間。

(19)譬喻相應:敍說佛陀以諸種譬喻說示佛法。

(20)病相應:敍說佛陀為病比丘、長者、童子說法。

(21)業報相應:佛陀說自行、敎人、讚嘆、隨喜行善、惡業的果報。

.八眾誦

(1)    比丘相應:敍說敎團中有善說法比丘、一住比丘、持戒淨香滿諸方比丘、起利養比丘、成就三不善法比丘、外道入佛門證果者,乃至殺人無數的央瞿利摩羅,受佛敎化,放下屠刀,證得阿羅漢果。

(2)    魔相應:敍說魔王及其眷屬常化作年少、大身、大龍等,來嬈亂佛陀及其弟子。

(3)    帝釋相應:敍說帝釋七德,帝釋自在王,恭敬三寶,常行忍辱,精進方便,賢善質直。

(4)    剎利相應:敍說佛陀為波斯匿王等,說示修福、治國、勸人減肥的方法。

(5)    婆羅門相應:敍說婆羅門瞋駡呵責佛陀,竟於聽聞佛陀說法後悔悟;佛陀為婆羅門說佈施功德、清淨道、供養父母的福德、得現世後世安樂的方法、耕耘心田的方法。並有婆羅門共佛論議後,出家修行。

(6)    梵天相應:敍說梵天讚嘆佛陀所說法,梵天供養佛陀,乃至佛陀為梵天說無常法。

(7)    比丘尼相應:敍說比丘尼不受魔波旬誘惑、恐怖、嬈亂等諸事。

(8)    婆耆舍相應:敍說婆耆舍比丘以偈讚嘆佛陀、憍陳如、舍利弗、目揵連及眾比丘。婆耆舍亦作厭離偈以安住身心,清淨自心,乃至臨終時以偈讚佛。

(9)    諸天相應:敍說諸天子請佛開示諸法,佛陀觀機逗敎,應病與藥,令諸天子聞法而生歡喜。

(10)夜叉相應:敍說夜叉所行善惡諸事。

(11)林相應:敍說諸比丘在林中修行,林中天神見有放逸者,則說偈誡之。又有出入林中者作偈,林住比丘以偈和之。

最後,本經的重要性:《雜阿含》所集錄的諸經,大都極為簡短,內容具體,敎法具敎誡性,是佛敎敎理、經說的母體;是現存四阿含中最早出的經典;是研究佛學的基礎。此外,本經特色:本經概括了佛陀成道至涅槃間的一代時敎。佛陀的講說方法,毫無誇張虛飾,有時為了考查弟子們是否充份理解其敎法,屢屢以問答方式垂詢弟子。因此,本經大致保存了人間佛陀的敎學原貎。

本經記錄人間佛陀往來各地,解答敎內、敎外日常生活乃至宗敎生活的各種問題,可以做為現代人的正確“人生觀”,可以認識佛陀本來面目,也可以把握佛陀的敎、理、行、果的本義。敎,是一切事相應敎、五蘊,六處無量界、現世安樂法、後世安樂法、涅槃法等。理是法印緣起、四諦等。行是四預流支、三學、三十七道品等。果是隨信行、隨法行、四向、四果、辟支佛、佛陀等。

本經現存本由於內容不完整,且次第紊亂、脫落,加以經文生澀難懂,近代學者遂重新整理本經。目前有佛光版的《雜阿含經》,及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兩種版本。佛光版採用新式標點,段落分明,著重巴利本、漢譯異譯本的對照,重新勘定卷數的次序,於每小經皆有經意解說,經文難懂不明處也列有巴利文或譯成中文。此外,校勘嚴謹、注解詳備,索引齊全,都是該版的特色。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篇》則以《雜阿含經》與《瑜伽師地論》相對照為最大特色,另又採取印度舊例,以內容分類,而舍除漢譯經分卷的傳統,共成七誦五十一相應。

此外,現存《雜阿含經》中的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兩卷中的《阿育王因緣經》、《法滅盡相經》、《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等三經,應為《無憂王經》,自經義內容而言,實不宜編入《雜阿含經》中。因此兩種新編之《雜阿含經》皆將此三經自《雜阿含經》中刪除,惟佛光版仍將之編列為附錄,以供讀者參考。本經所載首尾具足的小經經數,約一千三百經。日本《大正藏》將各經一一編列經號後,所得的一三六二小經即是包含上述的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兩卷。佛光版《雜阿含經》刪除《阿育王因緣經》等三經,實得一三五九經,並依部帙的重整而新編經號。

本經異譯本有二種,即《別譯雜阿含經》十六卷及《雜阿含經》一卷,另有別生經多種。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八冊、《積砂藏》第十八冊,《龍藏》第四十八、五十冊、《卐正藏》第二十三、四冊、《大正藏》第二冊、《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中阿含經》,六十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為北傳四阿含之一。師罽賓國人,俗姓瞿曇,故又稱瞿曇僧伽提婆。為有部毘曇學大家,亦是東晉時來廣譯有部論典的名僧。學通三藏,尤擅長《阿毘曇心論》,常誦《三法度論》。為人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温恭。前秦‧建元年中(365/ 384),遠來長安。高僧道安主持譯出的《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即請師與僧伽跋澄、曇摩難提共宣梵文。後曇摩難提曾譯出《中阿含經》及《增一阿含經》,文義頗多差謬,而當時僧界碩彥道安亦已示寂,又值關中大亂,故欲修正而未果。後數年,關東清平,師與法和暨門徒,東遊洛陽,四、五年間,研講阿含等經,遂通曉華語,更譯出《阿毘曇心》及《鞞婆沙》等論,並改定先出之眾經。未久,姚興立於關中,法事甚盛,法和遂入關中,提婆應慧遠之請,渡江登盧山。東晉‧太元年中(376/ 396)於般若臺譯出《阿毘曇心論》四卷及《三法度論》二卷。隆安元年(397)遊建業,頗受晉室王公及風雅名士崇信。時瑯琊王司馬珣素來荷持正法,曾建立精舍,廣招學眾。提婆既來,王即延請,乃於精舍宣講《阿毘曇》,名僧畢集,眾皆悅悟。是年冬王招集京都義學沙門慧持等四十餘人,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經》。計其所譯經典約百餘萬言,道化聲譽頗高,自東漢安世高以來,無出其右者,後不知所終。

據《分別功德論》卷一載,中者,是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適之義。因此,所謂《中阿含》就是篇幅中等的聖敎集。據《薩婆多毘尼毗婆沙》卷一載,《中阿含經》佛陀為利根眾生說示諸種深義,為學問者所習。全經共有五誦,十八品,二二二經。內容以敍述佛陀及諸弟子所說的敎法為主,其間亦含有佛陀對弟子、異學、王者、居士等的敎誡。

現將五誦十八品內容分述如下:

(1) 七法品:收錄以“七”為數的諸經,如善法經、城喻經、水喻經、七日經

等十經。

(2) 業相應品:敍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指出外道對業報的種種邪見。有

          鹽喻經、羅雲經、思經、尼乾經等十經。

(3) 舍梨子相應品:敍說智慧第一的舍梨子說法敎化的事跡,有師子吼經、水喻經、敎化病經等十一經。

(4) 未曾有法品:讚述三寶希有功德,使聞者得淨信。有未曾有法經、侍者經,鬱伽長者經等十經。

(5) 習相應品:敍說諸法的因緣(習),有慚愧經、戒經、恭敬經、食經等十六經。

(6) 王相應品:敍說佛陀的本生及佛世時佛陀為大國王說法等事。有三十二相經、牛糞喻經、頻鞞娑羅王迎佛經、大善見王經等十四經。

(7) 長壽王品:本品以第一經為品名,集錄有關忍、戒、定、慧、解脫、滅睡眠等修學法門。有長壽王本起經、八唸經,梵天請佛經、長老上尊睡眠經等十五經。

(8) 穢品:敍說種種障礙涅槃清淨的污穢法及轉淨法。有穢品經、求法經、知法經、黑比丘經等十經。

(9) 因品:分別諸種果報的因緣。有大因經、苦陰經、增上心經、願經等十經。

(10)林品:敍說佛陀於各林間為弟子所說法,有林經、自觀心經、蜜丸喻經等十經。

(11)大品:敍說佛陀各種說法。如佛陀為大龍喻、阿羅漢為世上最尊最勝,佛陀為無上醫王,佛陀為二十億比丘說修行。有柔軟經、龍象經、二十億經、福田經、善生經等二十五經。

(12)梵志品:敍說佛陀為梵志說四姓平等、四姓清淨,五種梵志等法。有雨勢經、聞德經、鸚鵡經、頭那經等二十經。

(13)根本分別品:本品廣為分別佛法,如分別說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分別說業報,分別說根、境、識等。有分別六界經、分別觀法經、分別大業經等十經。

(14)心品:本品集錄不同內容的經典,而以第一經為名。有心經、浮彌經、受法經、獵師經,多界經等十經。

(15)雙品:本品所收諸經名兩兩相同者,例如兩篇馬邑經、兩篇牛角娑羅林經、兩篇空經等,故以雙品立名。有馬邑經、牛角娑羅林經、求解經、小空經、大空經等十經。

(16)後大品:敍述佛陀為諸弟子說修習慈、悲、喜、捨等行不放逸,明十二因緣生滅法。有跋陀和利經、阿溼貝經、周那經等十經。

(17)晡利多品:本品以晡利多經為品名,集錄佛陀為弟子、外道等說法的經典。有持齋經、箭毛經,法樂比丘尼經等十經。

(18)例品:本品以《中阿含經》的最後一經例經為品名,集錄波斯匿王讚嘆佛陀的因緣,佛弟子說種種法等不同內容的經典。有法莊嚴經、第一得經、阿那律陀經、箭喻經等十一經。

此外,本經特色以僧伽比丘為重,又是法義闡明,也是修多羅勝義的延續。

北傳《中阿含經》計有漢譯,日譯,藏譯及梵本數種。漢譯《中阿含經》的同本異譯有曇摩難提翻譯的《中阿含》五十九卷,今已失傳。西藏大藏經中,有數經相當於漢譯的《中阿含》。近時於新彊地方發現的梵文殘卷中,也有數經相當於漢譯的《中阿含》。由支謙等譯、別出單經計有七十余經。別外,日譯的《國譯一切經》亦收有本經。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七、八冊、《磧砂藏》第十七冊、《龍藏》第四十六、四十七冊、《卐正藏》第二十二、二十三冊、《大正藏》第一冊、《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長阿含經》,又作《長阿鋡經》。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譯。北傳四阿含之一。

佛陀耶舍,東晉譯經師。罽賓國人,十三歲出家,至十五歲,日誦經二三萬言,二七歲始受具足戒。常以讀誦為務,專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鳩摩羅什遊學時,曾師事之。後應羅什之請,於姚秦‧弘始年中(399/45)至長安,協助羅什譯出《十住經》,其後譯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並譯《長阿含經》,由竺佛念傳譯,道含筆受,所譯經典凡四部,八十四卷。師為赤髭,又善解《毘婆沙》,故時人稱“赤髭毘婆沙”,又為羅什之師,故有“大毘婆沙”之稱。

竺佛念,東晉僧,涼州(甘肅武威)人。幼歲出家,志業清堅,於諷習眾經外,並兼習外典。符秦‧建元年間(365/384)僧伽跋澄與曇摩難提等來到長安,受趙正之請,跋澄翻譯《婆須蜜所集論》,難提翻譯《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等,其時師即擔任傳譯的職務。

據《梁高僧傳》卷一載,師於姚秦‧弘始年間譯出《菩薩瓔珞經》、《十住斷結經》、《出曜經》、《菩薩處胎經》、《中陰經》等五部,譽為苻、姚時期的譯經宗師。

本經是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的經典而成。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是以長經的總集,故有此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為《長阿含》,《分別功德論》卷一則謂,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歷劫而不絕。

本經共四分三十經,略述各經大意如下:

第一分,以敍說佛行,稱讚佛德為主。

(1)大本經:敍說佛陀神通威德廣大,盡知過去無數劫事;記說七佛的要事及

諸佛常法等。

(2)遊行經:敍說佛陀臨入涅槃前,從羅閱城起,遊行各地,化導四眾及異學,

最後到達拘屍那竭城,於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八王分舍利等。

(3)典尊經:敍說帝釋向忉利天眾稱歎佛陀八無等法,大梵王隨喜說佛陀為大

         典尊本生的諸大威德力。

(4)闍尼沙經:敍述佛陀為十六國中人民命終者記別,卻不為摩謁國人記別,這是欲借闍尼沙神從梵天,忉利天、毘沙門天展轉得知摩謁國優婆塞因信受奉行佛法而證果生善道,使摩謁國人生大信心。

第二分,是諸行的修習及佛陀說法的綱要。

(1)    小緣經:敍說佛陀以四法破斥婆羅門的種姓優越感。

(2)    轉輪聖王修行經:說明理想社會的實現,端賴七寶具足的轉輪聖王以正法治世。並敍述社會變動的情況及其因緣。

(3)    弊宿經:敍說迦葉童女以譬喻敎化德高望重的弊宿婆羅門。

(4)    散陀那經:敍說佛陀為尼俱陀梵志及其五百弟子說外道的苦行法不是解脫之道;能修習五戒十善、四無量心,才是第一苦行。

(5)    眾集經:敍說佛陀因患背痛,欲暫止息,令舍利弗為諸比丘說法。舍利弗倡議當集如來所說正法,以防諍訟,使梵行久立,多所饒益,天、人獲安。

(6)    十上經:敍說佛陀在瞻婆城命舍利弗說法,舍利弗說十上法,除眾結縛,得至泥洹,盡於苦際。共有五百五十法。

(7)    增一經:敍說佛陀依一增法為諸比丘說義味清淨、梵行具足的真正微妙法。共計有二百七十五法。

(8)    三聚經:敍說佛陀以三聚法為諸比丘說義味清淨、梵行具足的微妙法。總計有一百六十五法。

(9)    大緣方便經:敍說十二因緣法難知難見。

(10)釋提桓因問經:敍說帝釋請佛陀決疑。並敍帝釋成為佛弟子後,於佛處所得真喜樂。

(11)阿少兔夷經:敍說佛陀說有情世間的緣起,唯佛知之等。

(12)善生經:記敍佛陀為善生說示獲得美滿人生的六種正確人際關係。

(13)清淨經:敍說佛弟子對句、義理不得諍訟是非,當共推求、盡共和合。為使敎團和合清淨,弟子當知有人解脫等法。

(14)自歡喜經:敍說舍利弗因淨信佛、法而讚嘆佛法。

(15)大會經:敍述佛與五百羅漢比丘在釋翅提國迦維林中時十方天神皆來集會,以偈讚嘆佛陀及比丘僧,魔王及諸鬼兵前來嬈亂。佛陀敎大眾念無放逸於戒、定、慧方能盡諸苦本。

第三分,收錄對外道異學的論難

(1)    阿摩晝經:敍說佛陀為阿摩晝現三十二相,示現如來具足十號功德及說聖戒。阿摩晝回報其師,師來詣佛,供佛受教,七日後命終,證不還果。

(2)    梵動經:敍說凡夫以佛陀持戒的小小因緣讚嘆佛陀,佛陀的賢聖弟子則以佛陀具甚深微妙大光明法照破異學本劫本見、未劫未見等六十二見網、魔網、梵網的大因緣讚嘆佛陀。

(3)    種德經:敍說佛陀與種德婆羅門共論成就婆羅門的五法。而度化種德婆羅門。

(4)    究羅檀頭經:敍說究羅檀頭婆羅門率領弟子覲見佛陀請敎三種祭祀及十六祀具法。佛陀為說本生時大祀之事,並說勝於大祀法果報的供僧不斷、起建僧房堂閣、三皈、五戒、慈心、出家等功德。婆羅門聞後,即放舍牛、羊等畜生,於佛所受三皈五戒,並設齋供佛及弟子,直至證不還果。

(5)    堅固經:敍說佛陀不許諸弟子為婆羅門等現神足上人法,佛陀但敎弟子於空閒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6)    倮形梵志經:記敍佛陀為倮形梵志說示,或見苦行人有身壞命終墮地獄,或見苦行人身壞命終生天善處,並非呵責一切苦行人。又佛陀為倮形梵志說戒具足,勝諸苦行,微妙第一之法。

(7)    三明經:敍說二婆羅門各認己道真正,能自至梵天,互相諍論,後求決疑於佛陀,佛陀以日月、梯、河、山水暴起等譬喻,說明執著五欲者不得生梵天,行清淨梵行沙門得生梵天。

(8)    沙門果經:阿闍世王受壽命童子勸,往詣佛求法。佛即為說諸法,阿闍世王因而深信作業得報,於佛前懺悔弒父重罪,受三皈五戒。

(9)    布吒婆樓經:敍說布吒婆樓梵志沙門婆羅門所提出有關“想生滅”四種相違逆論問佛,佛以是等言說皆有過咎,而說有因有緣而想生,有因有緣而想滅,如九次第定的想生、滅因緣,佛陀又回答梵志及象首舍利弗所提的種種問題。

(10)露遮經:敍說佛陀勸化露遮婆羅門勿生惡見。

第四分,記載世界的起源相狀。

(1)    世記經:敍述世界的形態,天地的成、住、壞、空,以及王統治世,四姓分化,地獄、天道等情況。

最後,本經的特色在於著重社會的敎化,並由破斥當時的婆羅門與外道,及攝化諸天、魔、梵之中,表彰了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

增一阿含經》又作《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北傳四阿含之一。

關於本經名稱的由來,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載,本經是依法數的次第,自一法順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類輯成,故稱增一。

據《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載,《增一阿含》是佛陀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總集而成。全經共分五十二品,四七二經。初設序品,敍述阿難傳誦、本經結集、優多羅受法的因緣等;次則依增數法將各小經分類輯集。其內容略述如下:

一法:

(1)    十念品:敍說修持唸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等十念法,可以成就神通,去諸亂想,得沙門果,自致涅槃 。共有十經。

(2)    廣演品:對十念品中的十念一一分別廣演(詳細說明)。共有十經。

(3)    弟子品:記說以阿若拘鄰比丘為首的百位聲聞中,諸德行第一的比丘,共有十經。

(4)    比丘尼品:記說以大愛道比丘尼為首的五十位聲聞中,諸德行第一的比丘尼。共有五經。

(5)    清信士品:記說以三果商客為首的四十位在家弟子中,諸德行第一的優婆塞。共有四經。

(6)    清信女品:記說以難陀、難陀婆羅為首的三十位在家弟子中,諸德行第一的優婆夷。共有三經。

(7)    阿須倫品:敍說如來出世有饒益眾生、安穩眾生,無明大暗滅除、三惡道減少等大利益。共有十經。

(8)    一子品:敍說唯有一子一女的父母、恒念其子女成就大德行,若在家,如上首第一優婆塞、優婆夷;若出家,則如上座第一比丘、比丘尼,又說當發淨意,降伏惡心,勿生穢行,令趣善道等。共有十經。

(9)    護心品:敍說當學無放逸行,當守護心;不惱不害一切眾生;平等心行施;為福莫厭;一心唸佛等。共有十經。

(10)不還品:敍說降伏貪、瞋、癡等惡心,證阿那含果等。共有十經。

(11)壹入道品:敍說依一入道,得證涅槃;當修慈忍,當供養如來;瞻視病者得大果報;修頭陀行;不應貪著利養等。共有十經。

(12)利養品:敍說利養的禍害;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施僧獲福不可計等。共有七經。

(13)五戒品:敍說犯、持五戒的果報。共有十經。

二法:

(1)    有無品:敍說有、無二見;智愚的差別;佛陀的智德、斷德,財、法二施等。共有十經。

(2)    火滅品:敍說有餘、無餘涅槃界;佛以鳥、豬二喻說人行惡,悔與不悔;佛以驢、牛二喻誨弟子當清淨諸根;說行十善十惡的果報;佛以忍力、思惟力降魔成正覺等。共有十經。

(3)    安般品:敍說佛陀敎羅雲行安般法,證阿羅漢果;如來、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難;觀惡知識如月盡,善知識如月滿;善惡知識法的差別等。共有十一經。

(4)    慚愧品:敍說慚、愧二法能擁護世間;世間有施與不施二種人;佛陀告誡弟子當習法施,勿習食施;提婆達兜令阿闍世王害佛;說誹謗佛陀與不誹謗佛陀的二種人等。共有十經。

(5)    勸請品:敍說梵天請佛陀轉法輪;二法令人無智慧,二法令人成就大智慧;二法令人貧賤,二法令人富貴,二人出現世間甚難得遇等。共有十一經。

(6)    善知識品:敍說當近善知識,勿近惡知識;當學反復(此處之反復即指報恩);當念精進,勿有懈怠;當修止、觀二法;說二難事、二易事等。共有十三經。

三法:

(1)    三寶品:敍說皈依三寶的功德;施、平等、思惟三福業;受胎三因緣;修學身口意三善行;三大患以三藥醫治;於身、命、財三不牢要,求於牢要等。共有十經。

(2)    三供養品:敍說世人應供養佛陀、阿羅漢及轉輪聖王三人,三善根不可盡,能至涅槃;當修戒、定、慧三法;眾生因貪欲、睡眠、調戲三事而入三惡趣等。共有十經。

(3)    地主品:敍說佛陀告誡波斯匿王作福當無厭,並以地主王本生為例,說明過去世供養三寶無厭足;二十億耳比丘行誼;當離三不善根,修三善根等。共有十經。

(4)    高幢品:敍說恒念三寶,可得無畏,如諸天念三幢 ,恐怖自滅;佛陀本生以惠施、慈仁、自守三因緣而為轉輪聖王;信、財、持梵行三法現前,使人獲福無量,三結使繫縛眾生等。共有十經。

四法:

(1)    四諦品:敍說常修苦諦、集諦、盡諦、苦出要諦四諦,斷生死根本;當捨離卵、胎、溼、化四生,成就四諦法,以四種鳥喻四種人等。共有十經。

(2)    四意斷品:敍說諸善法中,無放逸為第一,當無放逸修四意斷;有四種人應起塔供養等。共有十經。

(3)    等趣四諦品:敍述佛陀常說四聖諦,舍利弗以無數方便廣演四諦;佛陀說菩薩為眾生上首的四法;有四種人可敬可貴,是世間的福田等。共有十經。

(4)    聲聞品:記述目揵連、迦葉、阿那律、賓頭盧四大聲聞共識度化長者跋提及其姊難陀;佛陀以日月四重翳喻覆蔽人心的四結等。共有七經。

(5)    苦樂品:敍說由苦樂的先後,可分為四種人;由四事成就,可得生梵天的福報;四食使眾生流轉不已;四種辯才;四姓出家,同稱釋迦弟子等。共有十經。

(6)    須陀品:敍說須陀沙彌於佛陀前演法無礙,佛陀允許其為大比丘;修摩那沙彌善修四意斷,證得四神足及四聖諦等,共有三經。

(7)    增上品:敍說如來正法中有慈、悲、喜、護四園;佛陀依戒、定、慧、解脫四法而成無上道等。共有十一經。

五法:

(1)    善聚品:敍說五根為善聚;五蓋為不善聚,禮佛有五事功德;天子五死瑞應;五事不可得;有五法使病不能得愈,有五法能令病得愈;惠施有五功德等。共有十二經。

(2)    五王品:敍說五大國王談論五欲;佛以五種戰鬥人簡別五種比丘;掃塔有五事不能成就功德,有五事能成就功德;恒一處住,有五種非法等。共有十經。

(3)    等見品:敍說琉璃王滅釋種的本末因緣;沙門五毁辱法;世間五事不可得;五種人不可療治等。共有十經。

(4)    邪聚品:敍說五種非人;如來為五事而出現於世,有五施不得其福,有五施得大福;有五時不應向人禮;女人五惡等。共有十經。

(5)    聽法品:敍說隨時聽法有五種功德;造作浴室有五種功德等。共有五經。

六法:

(1)    六重品:敍述佛說六重法;咒願有六大功德;有六法入地獄,有六法得生天,有六法至涅槃等。共有十經。

(2)    力品:敍說六凡常之力;佛陀於六法無有厭足;六內情如六種蟲,性行各異,所行不同,波斯匿王讚嘆佛陀有六種功德等。共有十二經。

七法:

(1)    等法品:敍說成就七法能得樂漏斷;七事水喻;比丘成就七法,則魔波旬不得其便;七識住處,輪王七寶,七清淨道等。共有十經。

(2)    七日品:敍說敗劫時,有七日出,世界壞滅;比丘七不退轉法;以七覺意對治七使;佛陀為均頭說七事得增益功德等。共有十經。

(3)    莫畏品:敍說佛陀教比丘觀七處之善,觀察四念處法,是為上人;當行八種道及七種法等。共有五經。

八法:

(1)    八難品:敍說當求方便,遠離八難;墮八大地獄的因果;八未曾有法;八大人念;行八邪與八正的果報等。共有十經。

(2)    馬血天子問八正品:敍說佛陀為馬血天子說示三世諸佛皆以正見等賢聖八品,得盡生死邊際;佛陀為優波離說修持八關齋戒及發願功德;習八邪道,墮入惡趣;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法,隨世回轉等。共有十經。

九法:

(1)    九眾生居品:敍說九眾生居處,嚫願九德;九種人離於苦患;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等。共有十一經。

(2)    馬王品:敍述佛陀說馬王本生;當求方便,修行慈心等,共有七經。

十法:

(1)    結禁品:敍佛陀以十事功德,與諸比丘說示禁戒;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佛陀成就十力;非法親近國家有十難;國王成就十種非法,則不得久存等。共有九經。

(2)    善惡品:敍說修行十惡、十善、十念的果報;平等施法等。共有十經。

(3)    十不善品:敍說十惡果報;彌勒出世,三會說法;七佛名號本末等。共有六經。

十一法:

(1)    放牛品:敍說牧牛十一法;佛陀讚嘆迦葉成就十一種苦行;十一種眾生不得道;修持慈心獲十一種福等。共有十經。

(2)    禮三寶品:敍說當行十一法禮佛、法、僧;當求方便成就信、戒、聞、施、慧五事等。共有十經。

(3)    非常品:敍說眾生流轉生死、流淚、流血多於恒水;當求方便斷五心弊,除五心結;當護六情,無令漏失;須達長者命終生三十三天等,共有十經。

(4)    大愛道般涅槃品:敍說大愛道等五百比丘尼及二沙彌尼滅度事;隨時聞法有五種功德;施主檀越五種功德;佛陀為波斯匿王解說十種夢等。共有九經。

以上二品非屬十一法。

此外,本經特色:

依增一法數持誦佛法,方便憶念,亦便於敎化;本經有大乘菩薩道的思想,如《善知識品》第一六八經、一七一經、《邪聚品》第三○九經、《力品》第三三六經、《七日品》第三五七經、《八難品》第三七四經等;人間佛陀的闡掦,如《四意斷品》第二三○經云:“我今亦是人數”。《等見品》第三○○經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地而得也”。空義的發揮,如《利養品》第九十九經云:“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

《聽法品》第三二二經云:“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

《六重品》第三三二經、《放牛品》第三四六經等;有他方恒河沙佛土的思想,如《六重品》第三二四經云:“目揵連禮世尊足,即於如來前沒現,往詣東方七恒河沙佛土”。;

書寫、供養經典的提倡,如《十不善品》第四三○經云:“若有書寫經,頒宣於素上,其有供養經,皆來至我所”。

北傳《增一阿含經》計有漢譯、日譯、藏譯、梵本數種。第一譯的《增一阿含》由曇摩難提譯出,今已失傳。西藏大藏經中,有數經相當於漢譯的《增一阿含》,近時於新彊地方發現的梵文殘卷中,也有數經相當於漢譯的《增一阿含》。由法賢等譯,別出單經有二十餘種。另外日譯的《國譯一切經》亦收有本經。

參考書籍:

(1)《卐正藏》第二十三、二十四冊

(2)《佛光大藏經‧阿含藏》

(3)《分別功德論》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