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中阿含經,梵文Madhyamagama,巴利文Majjhima-nikaya。

北傳中阿含經於苻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由曇摩難提譯出,共五十九卷,後由僧伽提婆共僧伽羅叉於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重譯成今見版本,六十卷。現代研究佛教的學者大多相信北傳中阿含經為說一切有部誦本,因曇摩難提與僧伽提婆皆罽賓人,而罽賓為說一有部地區;另外僧伽提婆別譯之《阿毗曇八犍度論》即《發智論》,僧伽羅叉續成鳩摩羅什譯《十誦律》,皆有部要典,故相信北傳《中阿含經》最有可能為說一切有部誦本。

本經之義趣,如依《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所說“為利根眾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較諸其它阿含經,此經不長不短,集為一部,故名中阿含。

本經的特點之一為著重於弟子所說的特性,重於律治,重於僧伽的清淨和合,依法不依人,依法而住,受持學處,按時布薩,互相教誡策勵,依法懺悔出罪。特點之二為重於對法義的分別、類集與論究,例如對五取蘊、六入處、十二因緣、四聖諦等之詳細分別與論究,對空義之闡發,因果業報之分別,禪定修行之次第與辨別等等都有較詳細的說明。

本經全經為五誦十八品,共222經:

初一日誦(五品半,64經):

七法品(共10經):收錄與「七」法數有關諸經,如善法經、七日經、七車經等。

業相應品(共10經):有關十善業與十不善業等法,說明善、惡業之果報。

舍利子相應品(共11經):本品為佛弟子中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子說法之經文。

未曾有法品(共11經):本品為讚歎佛、法、僧三寶之希有殊勝功德,得未曾有。

習相應品(共16經):首先以持戒令人不悔為始,乃至具正念、正智、慚愧等善清淨法而展轉得從貪、瞋、癡解脫,趨向涅槃。

王相應品(品上7經):轉輪聖王出世便有七寶出現,如來則有七覺支寶、三十二大人相等,佛陀為國王說法教化等事。

第二一日誦(第二小土城誦,四品半,52經):

王相應品(品下7經):佛陀為弟子說往昔本事及為彌勒授記當來成佛等事。

長壽王品(共15經):以第一經長壽王本起為品名,說修行不殺、行慈、八大人念等法而得生天種種光明殊勝。

穢品(共10經):以第一經穢品經為名,說種種穢污於心之法,並成就善法則轉淨而興盛。

因品(共10經):以大因經為首,闡發甚深緣起義,餘經分別為說四念處、欲貪之過患及出離,無明為諸受本,無明盡則一切諸受斷等法義。

林品(共10經):第一、二經皆名林經,佛為弟子說依一林住,所為出家學道,欲得沙門義,由得正念以至定心、解脫、漏盡,應善自觀心,增長善法等教誡,以至第十經為瞿曇彌經,佛為尼眾說八敬法。

第三一日誦(第三念誦,一品半,35經):

大品(共25經):此品特色為每經皆附說偈頌,集眾多佛陀教法,柔軟經敍說佛陀未出家前宮中生活,龍象經則喻佛陀為龍中龍,以至最後「喻經」佛陀告諸弟子無量善法可得皆以不放逸為本。

梵志品(品上10經):佛陀為外道、異學梵志、婆羅門等說四姓平等,人人皆可行慈、無結、無怨、無恚、無諍等行,乃至斷除五蓋、得至四禪而趨漏盡智通作證。

第四一日誦(第四分別誦,三品,36經):

梵志品(品下10經):佛陀為婆羅門說明世間有婆羅門、剎利、居士三姓由來,及第四沙門種姓,而四姓所得善惡業果報皆平等。

根本分別品(共10經):本品對佛法要義廣為分別,如分別六界經、分別六處經、分別觀法經、分別大業經、分別無諍經等,對此等要義皆有詳細的分析。

心品(共10經):第一經「心經」佛為弟子說世人如隨心而轉,隨逐世間,則心為染著,多聞聖弟子則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

雙品(品上6經):本品以兩篇「馬邑經」、兩篇「牛角娑羅林經」、兩篇大、小「空經」等故以雙品立名。佛陀教誡弟子,自稱沙門者應學如沙門法及如梵志法。

 

第五一日誦(第五後誦,三品半,35經):

雙品(品下4經):佛為弟子說若如法修習則得滅憂苦懊惱,而一切行中正見最在其前,能解於內空、外空則正知成就。

後大品(共10經):本品各經著重於僧伽之和合滅諍,讚歎一坐食法,及佛為弟子說欲有障礙,十二因緣和合而集大苦聚。

晡利多品(共10經):本品以「晡利多經」為品名,佛為晡利多居士說離殺、盜、邪淫等八支斷俗事,「持齋經」為居士婦說應持八支齋,餘經並與異學論究最上、最妙、最勝之法,以及「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等佛弟子之間對法義之討論與論究。

例品(共11經):本品以《中阿含經》最後一經「例經」為品名,經中佛陀告諸比丘,若欲斷無明者當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等菩提分法。餘經有波斯匿王詣佛問法並讚歎佛法事;阿難及阿那律陀為居士及餘比丘說法等;以至「箭喻經」中佛為鬘童子說佛法於不著邊際、無助於解脫的論題不加深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