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事

 

撰稿人:馬少雄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對弟子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生死確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因為人人都要面對死亡。然而一般人對死亡皆採取逃避的態度,心存僥倖,希冀能長壽晚死。故此很多人都把不少時間花費在保住自己的健康和壽命上,卻很少想到要為將要來臨的死亡作好準備,以致尋求出離生死苦海的法門。但是人的生命十分脆弱,隨時都有可能死去,而從未作任何預告的各種天災人禍皆可能在一瞬間就奪去我們的生命。正如最近在美國發生的九一一慘劇,很多人不明不白地喪失了生命。在死亡這個無可奈何的情境面前,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呢?

在佛教的經典中,佛陀和諸位大師對生死無常這一大事有很多重要開示。南傳佛典《經集》中說:『在這世上,人生無歸屬,不可知,煩惱而短促,充滿痛苦。…幼者和長者,愚者和智者,所有的人的歸宿都是死亡。(箭經)…人認為「這是我的」,但還是隨死亡而消失;認識到這一點,虔誠的智者不會崇拜自我。(衰老經)…貪求,迷戀,沈醉於愛欲,吝嗇,邪惡,這樣的人陷入痛苦時,悲歎道:「我們死後,將成為什麼?」因此,讓世人學會知道什麼是世上的邪惡,讓他不要行惡,因為智者說道:「人生是短暫的。」我看到世上貪戀生存的人戰戰兢兢;這些可憐的人面臨死亡嘟嘟噥噥,不能擺脫對生存的貪戀。(洞窟八頌經)』漢傳《佛說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藏傳《大戲樂經》說︰『三有無常同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似空電,如崖瀑流(如懸崖瀑)疾疾行。』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說:『須捨一切去,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而造種種罪。…生既孤獨生,歿復獨自亡,苦痛無人攤,親眷有何益?…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我們必須時刻憶念「生死無常」這一事實,從而策勵自己積極去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刻,珍惜每分每秒,不讓無意義的事霸佔我們寶貴生命的時刻。因為我們日常的生活都受到貪、瞋、痴等種種煩惱心念的影響而多行惡行,少作利他利己的善行。但是當我們想到死亡就迫在眉睫時,則一生營營役役,不斷追求名利和財富又有甚麼用呢!在死亡時我們又能帶走甚麼呢!為這些在死時對我們毫無用處的事物浪費寶貴生命的時間,又有甚麼價值呢!當死亡來臨時,雖然有至愛之親友圍繞身畔,亦無一能留住亡者,或可隨同帶走。縱然亡者擁有大量財富,亦無法買回生命,因為我們連微塵大的一點東西都帶不走。而且在死亡時,連自己的肉身都要拋棄,更何況其他的身外之物。在這個時刻,唯有勤修佛法者,方能安然面對死亡。由於他們已修習清淨正法的關係,臨終時便可安心,就像游子將返家園一樣。修行到最高層次的人,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對死亡;中等者不會感到心慌;最下者也不致追悔而死,因為他想到:「我已認真修法了,現在死而無憾。」

如果能從現在開始就去發起念死的心,思維可能下一刻將會死去,我們便會認真地去學習和實踐佛陀的教誨,認識人生的真相,觀察導致我們陷於生死輪迴之中的原因,努力修持指向解脫輪迴和苦的法門,以求達致了斷生死,甚或成佛度生的無上菩提。曾經這樣修行的人,在死亡時不會恐懼,也沒有後悔和遺憾,因為他們已經為死亡做好準備。

佛陀在入涅槃前曾這樣說:『我之生命已成熟,我之壽命將盡。我將離爾等而去,獨依靠我自己。諸比丘當精勤、持淨戒及善思維,應有堅定決心及自觀心。    誰能勤懇住於法與戒,則超度生命之海,而證得苦盡。』又說:『戒定慧與無上解脫,此為喬達摩所證最著之法。智者以所知之法宣示諸比丘,導師以天眼使苦盡而證涅槃。』(《南傳大般涅槃經》)可見,能依從佛陀的教法,又何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