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修行得解脫
撰稿人:陳瓊璀
"解脫"這一個名詞在佛教裏主要是指脫離繫縳之意,所謂繫縳主要是指各種煩惱,或各種不由自主的痛苦,如果我們能夠超越所有的煩惱與痛苦,那麼就即是脫離束縳而得自在。在佛陀的教法裏,將煩惱分成不同的種類,所以也有不同的化解煩惱的方法,例如,如果將煩惱大致地分類的話,可以有貪欲、瞋恚、愚癡三大類,再仔細地分類的話可以在貪欲之下有許多不同種類的貪,例如追求對色、聲、香、味、觸五欲的貪,對權力、金錢、名譽、地位的貪,等等;瞋恚之下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瞋,例如忿、恨、怨、憎,等等;愚癡之下亦有不同種類的愚,例如不明事理,不求上進,無智無識無智慧,等等。而在所有這些煩惱的深層根源主要就是由自我觀念的推動,以自我為出發點,以滿足自我的欲望為目的,由是而產生一切的渴求與行為,更甚者以至希望自我可以永遠不死,靈魂不滅,這種自我觀念佛教稱為〞我執〞,如果能去除對自我的執著,就可以逐漸不受此等煩惱的困擾與束縳。
要去除對自我的執著,在佛陀的教法裏大致分成三類,就是戒、定、慧,守戒可以令我們的身、口、意行為清淨,修定可以令我們心意寧靜而保持警覺,智慧可以令我們明辨是非而指導我們的所有行為趨向正確。戒律有多種,出家眾有出家應守的戒律,在家眾有居士應守的戒律;修定亦有起碼的入門方法,及循序漸進的不同方式;智慧就是佛陀的教導弟子如何正確地觀察我們自己,正確地觀察世界,亦即是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世界觀,正確的宇宙觀。
如果再具體地說,可以有六類不同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假如我們可以經常修習戒定慧,以六種不同的方法指導我們的行為,慢慢地我們就能比較客觀地看人生,客觀地看世界,就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慢慢地去除自我的執著,這樣以自我為中心而出發點的貪欲瞋恚愚癡就越少,逐漸地由客觀越接近如實觀,就越能接近真理,最後引導我們達至不受由自我為出發點的煩惱及痛苦所束縳,在心靈上達至完全的解脫與自由。